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石窟

①敦煌石窟,包括今甘肃省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境内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五个庙石窟等。在古代,上述石窟都在敦煌郡境内,其内容和艺术风格亦同属一脉,因此,我们总称之为敦煌石窟。

②敦煌石窟是佛教徒修行、礼拜和进行法事的石窟寺。窟内有塑绘和壁画。塑像包括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高僧等形象。壁画包括佛像画、经义画、佛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佛教事迹画、汉族神州故事画、供养画(供养人画和出行图)、装饰图案画等内容。

③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开凿在砾石层的断崖上,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山,前临岩泉,窟区全长1600米,现存洞窟49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如蜂窝状。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武周时期,洞窟已多达千余,由于历史变迁,自然的和人为的毁损,前秦始建的洞窟已不可考。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平方米,壁像2300余身,最大塑像高33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上下延续千年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民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在我国现存的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1960年,我国政府定莫高窟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为“人类珍贵文化遗产”。

④榆林窟位于安西县境内,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砾石崖断崖上,现存北魏至元代的洞窟42个,最高塑像20余米,吐蕃统治初期(敦煌石窟分期为中唐)所凿建的第25窟,艺术价值颇高,在整个敦煌石窟中也属佼佼者。西夏时期凿建的第二第三窟,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独树一帜,并弥补了莫高窟西夏艺术之不足。窟中的水月观音和文殊菩萨出行图,均为脍炙人口的佳作。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⑤西千佛洞现存16窟,保存完好,1961年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东千佛洞,现存23窟,密宗题材的壁画尤多。五个庙石窟现存22窟。这几处石窟都可以作为莫高窟和榆林石窟两个窟群之参证和补充。

1.下面对第一段中的“同属一脉”的“脉”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动脉和静脉的区分

B.像血管一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东西

C.脉博的简称

D.植物叶子、昆虫翅膀上像血管的组织。

2.文中把安西县境内的榆林窟、东千佛洞和肃北五个庙石窟都归在“敦煌石窟”的范围内,理由是什么?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画线句“现存北魏至元代的洞窟42个”中能否将“至”字换成“和”字?为什么?

5.文中③④⑤段都在介绍敦煌石窟,其次序却不能互换,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教子

(孙道荣)

①在我前面,手拉手走着一对母子,孩子四五岁的样子,虎头虎脑,很可爱。

②小区门口的岗亭上,笔直地站着一位保安。小区物业为了改善小区的形象,做到文明服务,要求值勤保安,在业主经过时,必须敬礼。母子从保安身边走过时,保安“啪”地向他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年轻的妈妈牵着儿子的手,忽然停了下来,弯下腰对儿子说:“叔叔向你敬礼,你是不是应该表示感谢啊?”孩子看看妈妈,又仰头看着保安,也抬起手臂,学着保安的样子,敬了个礼,并用稚嫩的童音对保安说:“谢谢叔叔。”年轻的保安脸竟然红了,连连摆手:“小朋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妈妈赞许地对孩子说:“小朋友就应该这样讲礼貌。”得到妈妈的表扬,孩子一脸灿烂。

③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很钦佩这位年轻的妈妈,通过这样一些细小的举动,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做人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④他们沿着小区的道路,朝前走去,我也继续跟在他们后面往家走。孩子一边走,一边还在兴奋地和妈妈讨论这件事。“刚才那个保安叔叔,好帅啊。”孩子说。年轻的妈妈点点头。孩子忽然仰起脸,激动地对妈妈说,“长大了我也要当保安,妈妈,你说好吗?”妈妈停下了脚步,瞪着孩子,“没出息!长大了,你要像爷爷一样当领导,或者像爸爸一样,自己做老板。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去做保安。”似乎还觉得不够,年轻妈妈又重重地加了一句:“儿子,我跟你讲,长大了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只能像刚才那个保安一样,一辈子没出息地替别人站岗,明白吗?”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⑤听着这对母子的对话,我惊愕不已。年轻的妈妈,又一次拿活生生的例子,教育了一回自己的孩子。可是,这前后两次的教育,多么jié(    )然不同啊!

⑥这让我想起另一次经历。年前的一天,单位组织一帮人,去慰问扶贫结对户。一位同事将儿子也带上了,同事想找个家里有同龄孩子的困难户,一方面帮他们一把,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的儿子好好上一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多么幸福。我们陪着那位同事,来到了一个特别困难的家庭,女主人因重病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学,全家的重担,全落在了男主人一个人的肩上,日子过得很艰难。在介绍了情况后,同事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让儿子亲手交给困难户家的男主人。男主人推阻再三,最后,在我们的劝说下,从孩子的手上,接过了那个红包。同事的儿子还掏出了自己的几十元零花钱,送给了困难户家上小学的孩子。两个孩子的手,紧紧地拉在了一起。

⑦回来的路上,我们对同事的做法都大加赞赏,一致认为,这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同事摸着儿子的头,夸奖他今天的表现非常好。孩子有点害羞地低下了头。没想到,同事又趁热打铁地教育儿子:“看到了吧,回去不好好读书,将来你就会和那个叔叔一个下场。”

⑧一车人错愕不已。

⑨也许我的这位同事,与我在小区所遇到的那位母亲一样,急迫地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这一课的背后,是多么让人悲凉和痛心的现实啊。我不能确定,我们在孩子心灵中,到底埋下的是怎样一颗种子。

(选自作者博客)

1.根据拼音写汉字jié______然不同。

2.在小区里见到的一幕,使“我”对那位母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用两个词语概括出这种变化: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所写的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生活中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有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教育的内容,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请说说《教子》中的母亲和链接材料中奶奶、孔乙己各自的特点。

(材料1)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贾平凹《月迹》)

(材料2)有一回(孔乙己)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鲁迅《孔乙己》)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奶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荣在洛阳,应人请,觉行炙人①有欲炙之。因辍己之炙②而施焉。同坐嗤③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④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行炙人:传递菜肴的仆役。炙,烤肉。②辍己:指自己停下来不吃,让出自己那一份。③嗤(chī):讥笑。④左右:帮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应人请__________   (2)有欲炙之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3.顾荣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1.本文是_______朝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_(人名)写给弟弟的一封家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吏史很辛苦,苏东坡很高兴不觉得疲倦。

B.老吏史觉得苏东坡很辛苦,东坡很畅快不觉得疲倦。

C.老吏史觉得很辛苦,东坡很畅快不觉得疲倦。

D.老吏史觉得苏东坡很辛苦,苏坡很高兴不觉得疲倦。

3.从选文来看,作者反对“______________”的读书态度,认为读书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为赋新词强说愁”中“赋”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

A.《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题目。

B.“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表现出诗人少年时不谙世事的任性倔强。

C.“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抒发了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后的豁达。

D.该词是诗人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时所著,“少年”与“而今”对比,突出了诗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1)纵被春风吹作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陂杏花》)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3)古人学问无遗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物皆然。(《黄生借书说》)

 

题目二:

涓涓细流汇成了浩瀚的大海,无微不至的关爱铸就了永恒的亲情,过程的细节往往决定了最终的成败……“细”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请以“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歌手蔡琴说:“我是一个善于捕捉幸福的人。比如,阳光落到桌子上,温暖安静,那一刻好幸福。我喜欢养花,花开放了,我也感到幸福。”是啊,只要用心去捕捉,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

请以“捕捉幸福”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①在临近九寨沟的山路上,我们的汽车被一群山羊挡住了。放羊的是一个七八岁的藏族小姑娘,她站在公路中间,不慌不忙地挥动着鞭子,把羊群赶到了路边,然后双手叉在腰间,看着我们的汽车慢慢从她身边开过去。这小姑娘穿一身黑红相间的衣裳,一根长长的辫子盘在头上。和她的目光相遇时,我不禁一愣。

②她的眼睛并不大,却又黑又亮,目光也不像是七八岁的孩子。从那一对黑眸子里流露出来的,不是好奇,也不是惊惧,不是欢悦,也不是忧愁,是一种我说不清楚的情绪。她默默地盯着我,黑黝黝的眼睛很清澈,很深,也很平静,却一点不呆滞。

③羊群和小姑娘消失后,我的眼前老是闪动着那双黑而亮的眼睛。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目光?

④傍晚,在一个藏寨附近,看到一个摆在路边卖小工艺品的地摊。地摊上的藏族工艺品很吸引人,有各种形状的骨珠项链,有镶着绿松石和玛瑙的手镯、戒指……我只顾看着地上的工艺品,竟没有注意地摊的主人是何等模样。等抬头问价时,才发现地摊前坐着一个二十来岁的藏族小伙子,他安安静静地注视着我,绝无一般小贩的那种急切和殷勤,我从他的地摊上挑选了一大堆工艺品,他只是微微一笑,接过我的钱,一点也没有因为做成了一笔不错的生意而激动。

⑤他的眼睛也特别黑,那种平静的目光使我感到熟悉。是的,他使我想起了那个放羊的小姑娘,想起了她那对黑而明亮的眼睛。

⑥晚上,一群游客在一片坡地上开篝火晚会,一个藏族汉子站在火堆边烤一只羊,藏族汉子一边转动铁架子,一边用一把小刀在烤羊身上划拉,并且不停地往上抹作料。游客要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时找不到花,那藏族汉子便从腰带上解下一把镶着宝石的刀鞘扔给游客。

⑦鼓声中,刀鞘在游客们手中传来传去,鼓声停下来时,接到刀鞘的那一位便要站起来唱歌。有人扭捏不肯唱,有人喊:“嗨,请藏族同胞给大家唱一个吧!”这一来,站在火堆边的藏族汉子突然就成了大家注目的中心。只见他依然不慌不忙地烤着羊,面对火光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

⑧闹哄哄的人群安静下来,只听见四周风吹树林的哗哗声,还有远处瀑布和山涧奔泻的流水声。没想到,那藏族漢子真的唱起来,他似乎是随口哼着,声音也不洪亮,然而在场的人都听得见。他唱得那么自然,那么投入,好像并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应和山林的天籁,歌声仿佛就是这深沉博大的天籁的一部分。刚才疯狂了一阵的人们此刻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地上,凝视着唱歌的藏族汉子,听着他的歌声。他的歌唱完了,人们还是静静地坐着,直到有人带头喊了一声“好”,大家才鼓起掌来。在喝彩声和掌声中,藏族汉子抬起头来,还是淡淡地一笑,然后埋头继续烤羊。在他抬头的一瞬间,他的目光和我相遇,这目光,似曾相识,亮而黑的瞳仁,清澈而平静的眼神……

⑨在九寨沟后来又见到不少藏民,我总觉得他们的黑眼睛很像,他们的目光也很像。面对这样的目光,你也会平静下来,就像面对着一片澄澈而幽深的湖水。在九寨沟,有很多这样的湖。我想,也许是这些藏民从生下来开始,便置身在宁静如画的山水中,从来没有污浊,从来没有喧嚣,有的只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最青翠的山,还有深蓝的静海一般的天空,所以才会有这样明亮的黑眸子,有这样清澈的目光。离开九寨沟很久了,我还常常想起他们的眼睛。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们的视野中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的景象:绿色水晶似的湖水,湖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湖底下躺着已经变成化石的千年古树,晶莹的小鱼在古树枝丫间穿梭……

⑩目光浑浊的人啊,你难道不向往这样的境界……

1.文章对放羊的藏族小姑娘、卖工艺品的藏族小伙子和唱歌的藏族汉子的眼睛或眼神都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结合全文,请你回答文章第③段中作者的疑问。

3.请分别揣摩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闹哄哄的人群安静下来,只听见四周风吹树林的哗哗声,还有远处瀑布和山涧奔泻的流水声。

⑵刚才疯狂了一阵的人们此刻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地上,凝视着唱歌的藏族汉子,听着他的歌声。他的歌唱完了,人们还是静静地坐着,直到有人带头喊了一声“好”,大家才鼓起掌来。

4.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⑴游客要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时找不到花,那藏族汉子便从腰带上解下一把镶着宝石的刀鞘扔给游客。

⑵只见他依然不慌不忙地烤着羊,面对火光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

5.第⑩段的结尾余音绕梁,令人回味。请你根据对选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对省略号处的内容加以补充。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莒南村民讲述渊子崖保卫战:“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徐德理  陈德溪

①对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莒南县渊子崖村村民林祥松感慨,这个纪念日太有意义了,要让子孙后代都铭记这段历史。

②“我们得吸取教训,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说到这儿,67岁的林祥松给记者讲述了发生在渊子崖村的抗日保卫战。渊子崖村,被称为“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保卫战被称为“村自卫战的典范”。

③林祥松说,1938年,渊子崖村为了避免兵匪的骚扰、掠夺,在村子四周建起了4米高的城墙和炮楼。1941年12月的一个早晨,到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的1000多名日军,包围了渊子崖村。“一看鬼子围过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拿起土枪、土炮,在炮楼上对着鬼子打。”林祥松说,鬼子就用小钢炮炮轰城墙、城门,最终将村子西北部的城墙炸了一个半人高的洞,“一看破了洞,就有五六个人拿土枪过去封堵,离洞最近的林九兰,从家里拿来了铡草用的铡刀,蹲在洞的旁边,钻进来一个砍一个,一共砍死了7个鬼子。后来,鬼子就调整了小钢炮的方向,往天上射,炮弹刚好落在城墙里边,林九兰就这样牺牲了。”

④在老辈们的述说里,林祥松印象最深的还有林庆一、林庆海两兄弟。“鬼子进村之后,就到处放火。躲在柴火垛里的两兄弟,一下子被鬼子点了,两人蹿出来之后,和四五个鬼子赤手肉搏,最后,两个人每人抱了一个鬼子,跳进火堆了,与敌人同归于尽。”

⑤依靠“以死的精神来抵抗”,渊子崖村等来了八路军的援军。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傍晚,渊子崖村民和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12人,同时也有140多名村民和40多名八路军、武工队战士牺牲。

⑥“虽然参加这场战斗的村民都一个一个离世了,但这段历史,我还要不断地讲给村里的小辈听,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林祥松说。

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文章第③至⑤段的内容。

3.林祥松还要不断地把这段历史讲给村里的小辈听的目的是什么?

4.自国家公祭网开通以来,海内外网友纷纷参与在线公祭并留言。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在“缅怀窗口”一栏里留下自己的话。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4093/24158) 首页 上一页 4088 4089 4090 4091 4092 4093 4094 4095 4096 4097 409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