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综合运用(8分)

汉字作为民族衷化的承载工具,横坚撇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完成下面的任务。

1.【汉字起源】

“步(满分5 manfen5.com)”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叠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义项:

①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②阶段   ③地步   ④旧制长度单位  ⑤用脚走   ⑥踩,踏    ⑦用脚步等量地   ⑧姓  同“埠”

结合字形和义项,你认为“步”的本义是          ,理由是                     

                                                      ( 4)

2.【汉字魅力】

汉语非常奇妙,同一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韵往往很不一样,表现力非常强。说说下列诗句中的“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4分)

①盈盈公府,冉冉府中趋。

②纤纤作细,精妙世无双。

 

阅读下文(21分)

失去的桑树   

徐鲁

①我所居住的武汉东湖路靠近梨园的地方,曾经有一棵巨大的桑树,每年春天,都会结出满树紫红色的桑葚。像这样高大的、能结出满树桑葚的桑树,在城市里是难得见到的。因此,我曾颇为得意地向朋友们炫耀,我家住在这棵犬桑树旁边。   

②之所以会有这种炫耀和得意,是因为我曾经为给女儿寻找几片小小的绿色桑叶,而在这个城市到处奔波。那是女儿正在读小学一年级,我家还没有搬到东湖路上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女儿双手捧着一个小纸盒,兴奋地冲我大叫着:“爸爸,蚕宝宝!快看啊,蚕宝宝!”原来,她用自己买橡皮的钱,从校门口的小摊上买了四只白色的小蚕回来。

③呵,四只小小的白白的蚕宝宝,使女儿和我兴奋不已。我们为蚕宝宝换了一个更火的纸盒子,然后铺上了仅有的几片碧绿的桑叶。蚕宝宝长得很快,当然,它们吃得也很多,从早到晚,好像一刻不停地在吃桑叶。

④眼看仅有的桑叫就要被它们吃光了,我和女儿都有点着急了。我向人们打听,附近什么地方有桑树,他们都摇摇头,好像都没注意到哪里有桑树。

⑤桑叶终于被四只正在长身体的小蚕吞吃光了。四只小蚕饥饿难忍,身体不停地扭动着,在寻找着食物,我和女儿看着都觉得心痛,可又毫无办法,女儿急得直掉眼泪,摘来最青、最嫩的小白菜叶子喂小蚕吃,但蚕儿们尝也不尝。

⑥终于,院子里的一个读五年级的小男孩告诉我,他曾找到过一棵桑树,摘过桑叶,不过那地方很远。“管它有多远呢,快带我去!”炎热的正午,我拉上小男孩就上了公交车。坐了四五站路,下了车,又拐过一条胡同,我们果然找到了一棵桑树[    ]一棵真正的桑树。可是,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桑树呢?树干、树权、细枝都在,就是没有桑叶,一片也没有!我还从未见过桑叶被人采摘得如此干净的桑树。可怜的桑树,在这个春天和夏天里,不知道放多少人采摘过了呵!连树梢上的小芽都好像被人摘去了!

⑦我于是想到,这么大一个城市,也许正有不少孩子像我的女儿一样,面对着自己喂养的几只小蚕儿流泪呢。

⑧没有找到桑叶,怎么回去向女儿说呢?那四只小蚕,岂不是只好看着它们饿死么?唉,如果是那样,女儿该多么难过!——我这做父亲的,还有什么用昵!连几片桑叶都找不到。

⑨“想想看,还有什么办法,还有什么地方,能够找到桑叶?”我有点可怜巴巴地望着带我来的小男孩。

⑩“坐‘的士’,到郊外的植物园去,那里可以买到桑叶。”小男孩说[    ]我一听,心中大喜。对呀,植物园里,肯定有桑树的。为了拯救那四只小蚕的生命,我拉上小男孩,叫上一辆出租车,又直奔市郊的植物园而去。

我们果然在那里买到了新鲜的、绿色的桑叶,而且买了很多很多。小男孩说,把新鲜的桑叶用食品袋扎好,像放蔬菜一样放在冰箱里,整个夏天,小蚕儿都有新鲜桑叶吃了。我说:“是呀是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更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我家搬到了东湖路上,我们家竟与一裸高大的桑树为邻了。这就是我为此在好几年间颇为得意的原因。   

可是,好景不妊,就在去年,不知什么原因,这棵巨大的桑树,竟然在一衣之间被悄悄地砍伐了,先是只剩下一个粗大的树墩在那里,后来连树墩也没有了。

谁如此粗暴无情,竟然忍心伐倒了这么高大的一棵大桑树?还我桑树!——不,还给大家的桑树!我曾经满怀愤怒地给城建部门、园林部门,给当地的晚报和其他媒体,甚至给市长办公室打过电话,表达了我的惋惜和抗议。最终我得到的解释是:为了道路的扩建。而实际上,这棵大桑树根本就不靠近道路,根本不碍着道路计么事!

“可是它已经在这里活了足有儿十年了吧?它的年龄也许超过了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许多人,你们有什么权利说要砍倒它就一夜之间砍倒了它?你们[    ]你们还我桑树!还给大家桑树!”我对着电话怒吼着。对方不再说什么,就把电话挂了——

真是欲哭无泪!一棵曾经令我那么得意和自豪、每年都能结出满树满枝紫红色桑摹的大桑树,就这样从我居住的东湖路上永远地消失了。我从它粗壮和高大的样子来判断,它至少已经生长了五十年了。五十年历经风雨、艰辛走过的生命,一夜间就被粗暴地给终结了。愧我无力保护一棵无言的桑树……  

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第⑥、⑩、段方括号内的标点符号最贴规的一项是(         )2分)

A.逗号,        冒号:    句号。     B.冒号:        句号。    问号?

C.破折号——    句号。    省略号…… D.破折号——    逗号,    省略号……

2.从第③——段,“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 兴奋                             的变化过程。(6分)

3.“我”坐公交、拐胡同终于找到桑树却未见桑叶,“我”又坐“的士”到郊外植物园才买到桑叶,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寻找桑叶的过程写得那么详细?试从全文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答案80字左右。(6分)。

4.从全文看,以“失去的桑树”为标题所起的作用是                     4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抒写大人和孩子对蚕宝宝的喜爱之情。

B.赞扬小男孩不辞辛苦乐于助人的品格。

C.谴责人们摧毁大自然生命的粗暴行径。

D.启示人们应在城市多种桑树以便养蚕

 

阅读下文 (19)

最耐渴的动物 

方舟子

①世界上什么大型哺乳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商死亡,但骆驼却可以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只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②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哺乳动物作为恒温动物,一般必须把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能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分蒸发掉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③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昀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选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这个温度才不得不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鸵也有类似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④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空气可以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白天储存在体内的热量,到了气温较低的晚上,就会逐渐释放出去。这时候,大羚羊又能让体温一直降到36摄氏度以下。这样在第二天白天时,它可以储存更多的体热。

⑤大羚羊的肾脏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尿中的水分,它的尿是高度浓缩的。不过,它的尿中毕竟还有些水分,它的粪便也要含有一点儿水分才排得出去,这样,大羚羊还是会损失一些水分。

⑥为了防止脱水,大羚羊仍然需要补充水分。在无水可饮用时,它通过食物来补充水分。大羚羊常吃的草水分并不多,在白天只含有1%的水。不过,到了晚上,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上升,这些草的水分含量会增加20倍。大羚羊白天不进食,只在黄昏和夜间进食,能最大限度地吸取食物中的水分。

⑦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做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犬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⑧就这样,通过种种独特的方式,大羚羊巧妙地适应了既炎热又缺水的半沙漠环境。这种适应性是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文字有删改)

1.第⑦段中“这个产出比”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第①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                                   (3)

3.不属于弯角大羚羊“储存体热”降温方式的一项是(       )2分)

A.储存体热促使体温上升但不超过46摄氏度。

B.维持高体温使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减少。

C.晚上让体温一直降到36摄氏度以下。

D.通过蒸发体内水分达到散热降温目的。

4.本文介绍弯角大羚羊适应半沙漠环境的独特方式有:(9)

(1)白天储存体热,晚上散发。

(2)                                

(3)                                

(4)                                

5.从全文的思路来看,第①段和第②段能交换顺序吗?为什么?(3分)

 

阅读下文(12分)

吴起之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疽①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①疽(jū) 一种毒疮。②踵(zhǒng):脚后跟。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吴起之(    )               (2)卒有疽者(    )

2.“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卒之母认为原因               (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终于母亲听到这件事哭起来。B.士兵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哭起来。

C.终于母亲知道这件事哭起来。D.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哭起来。

4.从上文中可看出吴起与士卒相互间的关系是                                。(3分)

 

阅读下文(8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闻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上文作者是       (人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出自他的组诗《           》(篇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内风尚淳朴人际关系和睦。

B.桃花源人对外的态度是感叹向往。

C.略写渔人之答是为了突出源内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的诗(4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次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泰山是“五岳之首”,被尊称为_______(2)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险峻奇绝。

B.“决眦入归鸟”表明薄暮时分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

C.前三联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极写泰山的高峻神秀景象。

D.尾联表达诗人意欲登上泰山之巅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默写(18)

1.盈盈一水间,                      。              (《迢迢牵牛星》)

2.晴川历历汉阳树,                  。              (《黄鹤楼》)

3.无丝竹之乱耳,                    。              (《陋室铭》)

4.                  ,雪尽马蹄轻。                  (《观猎)

5.                 ,虎啸猿啼。                    (《岳阳楼记》)

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捕蛇者说》)

 

题目:闯关

要求:(1)写一篇600字的记叙文;(2)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阅读下文。(27分)

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⑵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⑶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

⑷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⑸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⑹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⑺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⑻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⑼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 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⑽接着开始造台阶。

⑾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⑿望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 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 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⒀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

⒁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

⒂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

⒃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呆了......,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⒄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⒅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 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⒆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我这人怎么了?

⒇怎么了?老了呀!父亲为我们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他一生的事业就是建造了这幢具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并养育我们兄弟姐妹长大成人。父亲就是一个台阶,我的台阶,我们全家的台阶啊!

1.第⒄段“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燥”中的错别字是,正确的写法是。(2分)

2.下列没有比喻的一句是(   )(3分)

A.额头上一会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B.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C.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D.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3.第⑽段“接着开始造高台阶”,与上文照应的一句话是“        ”,与下文照应的一句话是“       ”,这样前后照应的好处是                   。(4分)

4.阅读第⑴段和第⒃段,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6分)

事件

人物的行为

人物的性格品德

为了给老屋铺台阶

1

2

3

备料(积蓄、踩黄泥等)

4

5

用手托青石板、担水跨台阶

 

 

5.请你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理由。(4分)

标题:

理由:(1)                              (2)                               

6.第⒃段“我和母亲都惊呆了......,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请你根据文意,发挥想象,写出省略号中“我”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8分)

 

阅读下文(21分)

⑴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⑵“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⑶虽然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但朝廷也难抵挡民间怕犯忌的潮流。“筷子”称为“箸”在《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儿宴请鲁智深一段,谓“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虽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⑷《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⑸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所以归功大禹。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等。

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足证汉代时已使用竹筷。

⑺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⑻不少专家认为,长期使用筷子能令人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头脑敏捷。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接受记者访问时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2.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6分)

3.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1

2

3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的记载。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而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20320/24158) 首页 上一页 20315 20316 20317 20318 20319 20320 20321 20322 20323 20324 2032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