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故事《蚂蚁和蝉》,完成后边题目。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工夫。”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唱歌,冬天就去跳舞吧!”

1.这个故事选自名著《                》,产自古希腊。

2.写出这个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答:                                                                         

 

根据古诗文填空。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2)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中比较合适的、连续两句是:                                       

(3)“源头活水”这一成语出自《观书有感》,其原句是:                          

(4)纪昀在《河中石兽》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依靠主观想象而妄下定论的句子是:                                                              

 

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紫藤萝瀑布》选自《铁人语》,作者宗璞,文章写景状物,意在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

B.《再塑生命的人》中的王玉琳老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她运用实物触摸的方法教作者海伦·凯勒拼读英语单词。

C《虽有佳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D.歇后语“唐僧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里的“猴头”是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就是《小圣施威降大圣》里的“大圣”。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B有没有接触过活禽,成为我们判断被H7N9型禽流感传染的标准之一。

C.我们必须及时应对并随时发现日本某些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挑衅举动。

D.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项是(     

A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们,笑语盈盈的不休。

B近几年来,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狭隘认知和低劣手段,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C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D一大树盛开的槐花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惹得蜜蜂们呼朋引伴,往来穿梭,要酿出最香的甜蜜来。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伫立     崛起     一丝不苟    惊慌失措

B追溯     烦躁     顾名思义    妇孺皆知

C沧桑     睿智     无与伦比    抑扬顿挫

D寒喧     筹划     山青水秀    闲情逸致

 

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1)我落在最后,全身   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xún    的胸膛里咚咚直跳。

(2当你   )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dǎo    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那一次,我好                 

要求:1.将题目填充完毕。2.以填完的题目为题写一篇记叙文。3. 600字以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农夫和蛇

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一个隆冬时节,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觉得这条蛇挺可怜,就发了善心,把蛇拾起来,放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它。

蛇得到了温暖,渐渐的苏醒过来了,等到它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时,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原来这是一条毒蛇,农夫受了致命的伤害。蛇毒很快布满了农夫的全身。当农夫到家时,求医治疗已经来不及了。

农夫在临死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你们要记住我这血的教训,我因为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1.《农夫和蛇》选自             ,相传为希腊被释放的奴隶           所作。

2.文章第一句话“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4.这则寓言故事与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相近,这个成语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题目: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1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5.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6055/24158) 首页 上一页 16050 16051 16052 16053 16054 16055 16056 16057 16058 16059 1606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