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同学在笔记中写道“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西藏的和平解放
|
|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三大改造的完成
|
|
在区域文明发展进程中,各国实力此消彼长,先进国家影响巨大,其引发的区域变化值得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3年,美国佩里将军的舰队陈兵东京湾,日本无力抵御它们.十年前,美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对中国也曾这样耀武扬威…与中国截然相反不同的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宣告了一个迅速改革和西方化时代的到来. ﹣﹣(美)史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核心内容如图. 材料三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日清战争重组了东亚国际关系,欧美列强在东亚的强权秩序被削弱,东亚国际关系体系不情愿地接受了新生强国日本.清国失去了对朝鲜的独占权和国土台湾.国内内乱蜂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相同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60年代日本“迅速改革”的重要历史事件. (2)根据题图,指出《大日本帝国宪法》对日本“西方化时代到来”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日清战争”又称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指出这场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时,给东亚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变化? (4)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
|
近代以来,莘莘学子求新知于世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王朝派幼童赴美留学的目的.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学说”名称.该学说首先成为哪一场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这场革命运动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历代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4)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概括归国学子在哪些层面作出了贡献?
|
|
苏联解体后,国际关系中“敌、我、友”界限变得比较模糊,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冷战”逻辑逐渐失效.下列表述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 A. 超级大国美国独霸世界 B. 各国之间政治分歧已经消失 C. 多极化国际格局形成 D. 竞争合作、妥协共处趋势增强
|
|
通过让出部分国家主权,进行国家间的联合,达成区域和平,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是一项重大尝试.二战后,这一“尝试”的典型事例是( ) A. 北约 B. 华约 C. 欧洲联盟 D. 独立国家联合体
|
|
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去25年来,没有谁比我更彻底地反对共产主义……进攻苏联,只不过是企图进攻不列颠岛的前奏。因此,苏联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这反映出( ) A. 丘吉尔不再反对共产主义 B. 英美已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C. 苏联存亡事关英美的命运 D. 苏联欲拉拢英美抵御德国
|
|
题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一组数据.由此可见( )
A.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 B. 工业产品质量好、种类多 C. 实际完成数额与预期相差甚远 D.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
|
1915年初,俄国军医活沃伊洛夫斯基在写给亲人的信中说:“战争使我们不断地贬低人的身份和尊严,只留下动物的本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 士兵对战争漠不关心 B. 战争使士兵斗志昂扬 C. 士兵不惧怕死亡 D. 战争使士兵丧失了人格和尊严
|
|
18世纪80年代后,英国工业品产量增长迅速,积累了大量资金,工业革命持续加速。推动工业革命“持续加速”的动力是( ) A. 畜力、水力 B. 改良蒸汽机 C. 石油 D. 电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