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下火烧圆明园罪行的是 ( ) A. 英法联军 B. 八国联军 C. 法俄联军 D. 英俄联军
|
|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俄国 C. 美国 D. 法国
|
|
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合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柳宗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 材料二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唐代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是盛况空前的。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 材料三 “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3)指出材料三中高度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材料四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位“僧人”是谁? (5)从材料二和处理三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唐朝的对外政策怎么样? (6)学习了两位僧人的故事后,他们身上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 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主要考试科目有哪些?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3) 阅读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为加强管辖,元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推行这一制度的皇帝是谁?
|
|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2)材料二表明当时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阅读下列四个人物图片:
(3)根据材料三写出B、D人物的名字? 材料四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4)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材料五:“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这首歌中,有一个少数民族是在元朝时期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后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融合的结果。 (5)根据材料五,说明我国在元朝时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哪个民族? (6)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
|||||||||||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1)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 (2)材料二中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何处?表明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秧马(摹自元代王祯《农书》)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牌 泉州出土的南宋船 图1 图2 图3 (3)图1中的农具发明于什么时期?图2表明手工业部门已经初步具备了什么意识?图3表明了南宋时期哪一经济领域的兴盛? (4)如果你选用以上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
|
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 A. 汉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 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C. 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 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 A. 秦朝 B. 隋朝 C. 元朝 D. 清朝
|
|
《马可波罗行记》中写到:“外国剧价异物及百货之输入此地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的“此城”应指( ) A. 东京 B. 临安 C. 泉州 D. 大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