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居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可称者。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注]出入, 指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

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B.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C.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D.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 元祐,庙号。古代帝王遇到“天降样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庙号。

D. 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长官为刑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假;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 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

C. 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有人把“出罪”“入罪”同等对待,他认为这种行为会使百姓纷纷犯罪;他掌管刑狱时洗清了很多冤案。

D. 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

(2)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②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 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③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汽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 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④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 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⑤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 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⑥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 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孝敬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⑦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 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⑧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 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⑨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蒙蒙,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 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 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 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 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 年第 6 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 烘托了华昌当时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 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

3.小说的结尾非常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数理意蕴

李  玲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也就是办公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幸福、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此外,天坛的高度、坛面石块、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易经》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0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

B. 《周易·系辞传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 “阳奇阴偶”观念认为,奇数象征吉祥和美好,偶数含有阴冷、不祥之意,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

D. 九、五为帝王之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天安门城楼和故宫房间数都暗合“九五至尊”之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论证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B.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数理意蕴。

C. 文章选取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 文章写到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证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常用数字表达美好愿望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字来表达人们对审美、和谐、等阶的价值追求。

B. 古建筑构造中多出现数字“六”“九”的元素,这与“六”“九”在易学中是阴阳的代表有一定关系。

C. 故宫前朝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布局体现奇数特征;内廷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则多用偶数。

D. 从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对数字“九”“五”的广泛运用,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被赋予的等级性。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雨巷特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行走在雨巷中,诗人希望逢着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的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B. 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               阴:暗中

C. 晋闻秦兵来,亦发兵之                 拒:抵抗

D. 赏从者及功臣                         亡:死亡

2.下列对原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B.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C.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D.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耳在齐国时苟且偷安,贪图享乐。他因喜欢齐女而不愿离开齐国,但齐女与赵衰等人商量后,设计让他离开了齐国。

B. 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逐渐成为了一名政治家。为了得到秦缪公的支持,重耳委曲求全,主动联姻,结成了秦晋之好。

C. 咎犯在重耳流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便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打消了其担心。

D. 重耳在流亡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穆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4.翻译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2)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二)阅读《荆轲刺秦王》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渐离击筑,荆轲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 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C. 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 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改悔          吾还也

B. 皆白衣冠送之      其无礼于晋

C. 先言于秦王曰    谁大王为此计者

D. 所以留者          所以游目骋怀

3.翻译

(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2)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完下列小题。

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越国:国名

B. 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C. 唯君图之           图:考虑,谋划

D. 失其所与           与:亲附

2.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3.翻译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艳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1.诗的第一节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首诗的内容具有“哀而不伤”的特点,为什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 “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典型景物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 “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鱼翔浅底”中的“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 “世子”。

B. 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王购之金千斤。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毋从俱死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行无信 ②图穷匕首见 ③丹不忍己之私 ④乱易整,不武

人之力而敝之……⑥不如善遇之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D. 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对下列句中“之 ”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⑦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③/②⑥/④/⑤⑦    B. ①②/③⑥/④⑤/⑦

C. ①④/②③/⑥/⑤⑦    D. ①③/⑥⑦/④/②⑤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进兵略地 ②封之 ③踞以骂曰 ④樊於期乃曰 ⑤其人居未来 ⑥使使以大王 ⑦太子之⑧发尽指冠 ⑨群臣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C. ①②③⑧⑨/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

 

下列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①秦氾南   ②且于楚也   ③既封郑    ④越国以鄙   ⑤阙秦以

⑥国矣     ⑦君亦无所   ⑧以乱

A. ①③⑤⑦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⑥⑧    D. ②③⑤⑥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夫人之力不及此                 而伤长者之意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约为婚姻

C.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人不敢于忤视                     为之奈何

 

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B. 秦王还柱而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选出对下边句子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A.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宾语是“在眼前”。

B.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C.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D.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下面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管理    ②治理    ③昨天     ④推测    ⑤汉语

⑥应该    ⑦清楚    ⑧宽阔     ⑨减少    ⑩懒惰

A. ①②⑤/③⑥⑦⑧/④⑨/⑩    B. ③⑤/①②④⑥⑨/⑦⑧⑩

C. 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⑨⑩    D. ①②⑤⑥⑨/③ ⑦⑧/④⑩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辽阔沧茫       挥斥方遒         冷漠凄清       回环往复

B. 怒发冲冠       人为刀俎         陨身不恤       偏袒扼腕

C. 凄婉迷茫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痛入骨髓

D. 悲歌慷慨       不胜杯勺         长歌当哭       广有羽翼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舸(gé)      寥廓(kuò)       峥(zhēng)嵘       猝(cuì)然

B. 忤(wǔ)逆      山阿(ē)           颓圮(qí)            青荇(xìng)

C. 长篙(hāo)   漫溯(sù)          斑斓(lán)           淬(cuì)炼

D. 彘(zhì)肩     桀骜(ào)          喋(dié)血           浸渍(z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请从“六大素养”中选择两或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高三学生更应重视更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联系实际,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可删可不删,有的一定不能删去,有的必须删去。请按要求把相关的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为了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日前,市戏剧团②派出二十名青年演员组成③演出队伍,奔赴边远山区进行④慰问演出。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街道、敬老院、⑤学校,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⑥节目。通过⑦这一系列的演出活动,拉近了青年演员与群众的距离,也使演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必须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于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于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___________

A. 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的努力。

B. 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

C. 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 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家是温馨的港湾,楼道则是通向港湾的必经之路,这条路走得顺不顺畅,影响着居民居住的幸福感;楼道也是一面透视镜,反映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B. 桃花是山东肥城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境内10万亩桃花林,每年春天烂漫的桃花漫山遍野,自然错落,隔而不断,被誉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C. 近日,工信部发文称,将加快未实名电话存量用户身份信息补登记,确保在2016年底使电话用户实名率达到100%。

D. 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5月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庭审中,周耀明律师不仅观点鲜明,论证清晰,而且深文周纳,旁征博引,将一位优秀律师过人的辩护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②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③2017年1月16日下午,河南环境保护攻坚办公室出尔反尔,再次发出文件取消两天前刚发出的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紧急通知。

④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⑤在发达地区,一台晚会可能会花费上亿元甚至几亿元,这与“八项规定”中厉行节俭、杜绝铺张的主张南辕北辙,也验证逃“公款追星”之类的诟病。

A. ①③

B. ④⑤

C. ②⑤

D. ①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_________________

(2)淇则有岸,___________。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________________,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4)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此诗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居所时所作。常建和王昌龄是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曾有短暂归隐,但此时已登仕路。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操。诗歌语言风格绚丽飘逸。

B. 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是隐者居住的象征,“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

C. 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优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有芍药,可见王昌龄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D. 尾联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E. 诗人通过对“茅亭”“花影”“药院”等意象的描写,写出了隐者的清高、隐处的雅趣,描绘出了一幅优雅、清高不俗的隐居图。

2.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㖫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 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C. “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D. “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B. 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秩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C. 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D. 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令㖫,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