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

A. 全面放弃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 消除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公平

C. 尽力争取议会中工党的支持    D. 增强英国经济复苏发展活力

 

1917年,实物形式的报酬占苏俄工人工資总额的5%,1918年占48%,1919年占80%,1920年占93%,货币流通在内战后期几乎被取消。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A.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B. 探索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C.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图5是天主教反击新教的漫画作品。表现的是路德和加尔文在反对天主教会活动中相互扭打的情景。一脸仁慈的教皇则力图劝解双方,这则漫画主要反映出

A. 教皇和宗教改革家之间的矛盾    B. 不同国家的宗教改革之间的冲突

C. 宗教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 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存在本质区别

 

在《十二铜表法》中,既有大量的同态复仇的后果,也有罚金赔偿的后果。《十二铜表法》之后,作为复仇替代的罚金越来越普遍起来,财产刑变成私犯的主要后果。这一变化

A. 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B. 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C. 削弱了罗马法的阶级性    D. 表明罗马法走向理性

 

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比重由26.4%提高到48.4%。这主要得益于

A.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 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

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937年8月,中国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维护领土主权”。这一声明

A.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B. 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反映了中日间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辛亥革命“未能深入发动和依靠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造成辛亥革命这一局限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 帝国主义极力破坏中国革命

C. 革命派未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    D. 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下表为1842---1845年间清政府鸦片战争赔款全部筹款来源。据此可知,当时

  

其中包括少量关税、盐税。无法剔去计算。

A. 赔款推动政府财政结构变化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列强加紧控制中国海关    D. 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知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宰相设政事堂,下设若干房,分管天下庶务。“凡事无不得达”。其主要目的

A. 分权而治    B. 限制君权    C. 加强皇权    D. 牵制内阁

 

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尊卑秩序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毗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B. 市民政治地位提高

C. 商业地域限制打破    D.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唐初,各种人才选拔考试都由吏部主管,考取后又由吏部授官。开元二十四年(736),贡举权由吏部转入礼部,考选与叙用分署执掌。这一改革有助于

A. 选拔素质更高的人才    B. 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C. 平衡考试管理的权限    D. 削弱唐朝宰相的权力

 

汉代王充曾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一现象

A. 导致了王室衰微    B. 促进了六国联合

C. 滞缓了国家统一    D. 推动了社会转型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域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题文)下面为1950-197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表

国家

1950-1973年

1973-1978年

日本

14.1

1.1

联邦德国

7.6

0.9

法国

6.1

1.3

美国

4.3

2.5

英国

3.1

0

 

 

这些国家在1950-1973年和1973-1978年两个阶段奉行的经济政策分别是

A. 国家干预自由放任

B. 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C. 国家干预减少干预

D. 自由放任适度紧缩

 

哈佛商学院教授卡特原本两袖清风,后来成为西部最大的零售公司总经理,持有该公司100万美元的股票,成为最大的股东之一。这一现象在二战后的美国日益普遍,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促成专业经理人的出现,有利于中产阶级壮大

B.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

C.股权分散使资本家丧失企业决定权

D.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越来越高

 

美国学者小福尔索姆认为:历史学家们都赞扬(罗斯福)新政是处于衰退的国家迫切需要的方案。但事实并非如此……(二战)以难以想象的力度把美国人从大萧条中解救出来。巨额的军火支出,印证了凯恩斯的那句:政府支出能够保障繁荣。据此推断,作者认为(     )

A.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大萧条

B. 政府支出扩大不利于结束危机

C. 二战是大萧条结束的真正原因

D. 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针对    

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

B.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

C.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革

 

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 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B.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

C.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A. 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 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 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 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体现为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国家工业化政策的推行

D. 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的是

A. 美国经济的崛起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

 

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说明

A. 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

B. 科技在国际间传播速度加快

C. 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D. “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B. 新式交通工具并未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

D. 人们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

A.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B.民族工业中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十分强大  

D.自然经济并末受到冲击

 

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材料中描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B.资本家经营不善

C.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D.封建势力的压迫

 

19世纪,民族资本家祝大椿创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祝大椿这样做的原因是

A. 壮大企业规模,吸引外国注资

B. 顺应世界潮流,采取股份经营

C. 引进外国技术,实行产业更新

D. 抵制官府倾轧,依赖外国特权

 

19世纪70年代,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后,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说明洋务企业的兴办

A.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尊定了基础

B. 使中国经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C. 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D. 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题文)《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

A. 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B. 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 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