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清史稿》 记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设置军机处最主要的意图是(   )

A.处理民族事务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特务统治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 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

D.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荀子·君道》记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官僚政治指机能专业化、讲资格、按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

A. 分封制的推行

B. “皇帝”制度确立

C. 郡县制的确立

D. 科举制的完善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

 

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 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二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完善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弥合君相矛盾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A. 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 《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C. 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 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冯保的关系方面仍是对冯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A.内阁已经掌握国家决策大权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

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          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宰相

 

《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针对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

B. 当时士人厌倦官场

C. 袁闳因“孝”被屡次举召

D. 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

 

(题文)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

A. 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 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 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 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题文)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  )

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 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C. 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 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思想控制

C. 防止诸侯割据

D. 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

宋代设立枢密院  元代设立中书省  明成祖设立内阁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利,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铁券”(下图),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大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B. 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

C. 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

D. 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A. 秦朝推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北宋文官任知州

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下列说法与朱元璋有关的是

A.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

C. 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

D. 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

A. 扩大了官员来源

B. 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针对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

B. 当时士人厌倦官场

C. 袁闳因“孝”被屡次举召

D. 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府矣”。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

A. 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 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 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 逐渐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防止军机泄露

B. 维护君主权威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减少决策失误

 

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察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A. 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 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

C. 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 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