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上海)“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三藩之乱
5.(2008上海)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 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4.(2008上海)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2008上海)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 A.《史记》 B.《三国志》 C.《汉书》 D.《资治通鉴》
(2008上海)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2008上海)“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圣火于2008年5月4日开始在国内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区。 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请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第一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排序:图( )→图( )→图( )(2分) 历史意义:(6分) 图13: 图14: 图15:
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主题发言二: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变革 发言引用了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兴人才、开学校方面有什么共同点?(4分)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 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断: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的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3)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8分) 主题发言四:世纪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4)请解读上引②、③、④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 (提示:下列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以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鉴定支持。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
关于新时期的外交,
总结:
通过战争,实现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诉求,回答2题。 1.20世纪,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国际联盟制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行径 B.联合国安理会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C.《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妥协的产物 D.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护了欧洲和平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国家之间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一体化发展 ②政治联合加强 ③法德实现和平 ④民族矛盾消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新阶段,回答以下2题。 1.“亚洲的觉醒”时期,唤起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运动,除了下层人民的斗争外,还有( ) A.以土兵为主要力量的民族起义 B.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运动 C.以殖民者后裔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D.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 A.二月革命的发生 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从历史视角观察周边事物,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回答以下2题。 1.观察图7并阅读简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对箭楼的描述,正确且完整的一组是( ) 图7 今日箭楼 图片介绍:北京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代,1900年毁于战火。1906年重建,1915年增加栏杆及西洋花饰。民国时曾为国货陈列所。1949年解放军入城经此。1990年大修后开放。 ①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原貌 ②见证了北京屈辱与新生的历史 ③帝制时代结束后曾为文化场所 ④现在建筑主体建于清末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2.《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历史上白银曾作为税收和贸易使用的货币,影响了社会发展过程。回答以下2题。 1.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2.“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中华民族有着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传统。回答2题。 1.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2.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
准确把握时空观念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前提,回答2题。 1.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2.图6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就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4)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5)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2分)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6)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入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板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等流离,暴露如荞,……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录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4分)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2分)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国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是(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面临外国势力的干涉 B.颁布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两次推翻反革命政权
下列对图7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该讲话发表于( ) A.华北事变之前 B.西安事变之前 C.七七事变之后 D.八一三事变之后
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 ) ①打土豪、分田地 ②兴修水利 ③开展大生产运动 ④兴办工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 A.根本目的之争 B.治国方略之争 C.新旧道德之争 D.政治体制之争
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 ) A.西汉刺史 B.唐朝户部 C.北宋三司使 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李白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图6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 ①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 ②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而建 ③张骞通西域时由引出关 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B.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 ①魏源 ②光绪帝 ③赵三多 ④陈独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 ( ) A.《考工记》 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节选,20分)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城面积75万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裁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文”。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泗入准。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准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垅,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概括指出北宋之前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口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10分)
阅读材科,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策不大可能对中因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工作也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在一年多时间里,与我国建交或半建交的四十多个国家中,有近三十个国家同我国发生外交纠纷,其中有些是由于中国方面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这就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外事工作陷于困境……1969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同他们进行友好的谈话,实际上是传达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关系的信息。不久中国就陆续派出一批批驻外使节,对过去主要由于中方的极左行动而损害双边关系的事件,主动进行修复工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闻的来往中断了 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周恩来:《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2月)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美国对华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中美双方为打开“友好来往的大门”,经过了哪些“共同努力”?(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