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喊你起床啦

①刘标标第一次意识到起床是场战争,是在小学一年级。

②“刘标标!起床啦!”妈妈对着他喊。

③刘标标睁了睁眼,又闭上了。妈妈又叫了几遍,还是没用,只能给睡梦中的儿子穿上衣服。刘标标忽然感觉身上很痒,终于忍不住彻底睁开了眼,大声说:“我不想起床!”

④“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明显在嗓门上占据优势。

⑤刘标标被吓住了,乖乖起来穿衣服。妈妈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出去。刘标标假模假样地动了几下,看见妈妈出了他的卧室,连忙后仰,一头倒在枕头上,再次进入甜美的梦乡。

⑥“刘标标! 你是不是想挨揍!”妈妈把饭端到桌子上,暗暗纳闷为啥穿个衣服要这么久, 然后就发现刘标标穿着衣服倒在了床上。

⑦“我真的不想起床啊!”

⑧“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抓住刘标标的手就往上拉。

⑨“我!不!”刘标标抗争着,身子用力后仰。忽然,他大哭起来。

⑩“起个床,跟打仗似的。”妈妈感慨道。

⑪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战斗愈加激烈。

⑫“妈,你去做饭,我现在穿衣服。”“不行,我看着你穿。”

⑬“穿完了, 你去做饭吧。”“不行,你还没洗脸刷牙。”

⑭“洗完了!你去做饭吧,我饿了。”“想不到吧!饭我早就做好了。别想再睡回笼觉,抓紧去上学。”

⑮“妈,今天星期六不用去上学。”

⑯“不会吧?”妈妈疑惑地查看日历,却看见刘标标疯了似的冲着床跑过去。

⑰“刘!标!标!”

⑱在尝试了“欺骗老妈教师节放假”“ 召唤奶奶前来助阵”等一系列战术之后,刘标标发现自已依旧每次都落败。

⑲刘标标决定第二天尝试新办法。

⑳“刘标标,起床啦!”

(21)刘标标果断睁开眼,皱眉道:“妈,我肚子....”然后抱着肚子开始表演

(22)“哟? 跟谁学的这一招?”

(23)刘标标继续卖力表演。

(24)渐渐地,妈妈开始着急了。“真疼吗?”她摸摸刘标标的肚子。刘标标不说话,痛苦地点了点头。

(25)“那去医院吧。”妈妈叹口气,“早上的排骨面白做了,估计这个星期只能吃小米稀饭了”。

(26)刘标标忽然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妈”,刘标标活力四射道,“我没事了!”

(27)那天之后,妈妈发现了一个让刘标标早起的好计策:          

(28)“刘标标,今天早上是肉松三明治!”

(29)“今天早上是番茄酱配煎蛋,你不起来你爸全吃完了啊。”

(30)“肉饼有没有人想吃啊?

(31)刘标标每天早上闻着香味醒来,还没等人叫就乖乖坐在饭桌前。妈妈对自己的厨艺很是得意。

(32)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久,妈妈发现儿子起得越来越早,甚至超过了自己起床的时间。

(33)“妈,给我钱,我想去外面吃。”

(34)“这星期都第几回了?”妈妈不满地说。

(35)“我在外面有事。”刘标标皱着眉头道。

(36)“你能有什么事?”妈妈心头涌上一股无名火。

(37)“你就别管了。”刘标标不耐烦道。

(38)“大早上你俩吵什么啊……”刘标标他爸揉着眼睛从卧室里走出来。

(39)“吃饭!”妈妈大吼,吓得刘标标他爸猛地立正。

(40)“这……这是怎么了,孩子都那么大了……”刘标标他爸嘟囔道。

(41)妈妈正要反驳,突然意识到刘标标已到了青春期,不再是小孩了……

(42)刘标标四十岁那年,不用闹钟就能早起,还能做最喜欢吃的排骨面。他每天早晨叫女儿起床,“跟打仗似的”。

(43)刘标标坐在桌前,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孩也这么说过。

(44)他突然哭了。

(45)这场战争妈妈终于赢了。他每天都会早起,而她却再也不会早起。

(46)从此,再也没有他和她的战争了。

1.对文中第12、13、14段的对话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儿子胡搅蛮缠,母亲大声呵斥。 B.儿子不断催促,母亲语带调侃。

C.儿子一再拖延,母亲步步紧逼。 D.儿子针锋相对,母亲束手无策。

2.“表演”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刘标标为了逃避起床依次想出了谎报日期、假称放假、求助奶奶、装肚子疼等一系列方法,说明母子两人围绕“起床”产生的斗争十分频繁。

B.本文的标题模仿流行语,十分俏皮,富有生活趣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中的母亲使出了“美食诱惑”的方法,促使刘标标起床,突出了母亲的耐心细致以及对于儿子的一片深情。

D.本文的结尾段照应了开头,表达了一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含蓄隽永,令人回味。

5.文中划线的句子“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孩也这么说过”,那个姑娘指的是谁?请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

音乐无处不在,它能诠释人生的酸甜苦辣,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有时心情是沉重的,歌声却能长出翅膀,带领我们飞翔。现在就让我们开展一次语文与音乐的联谊活动吧。

(1)(成语之音)走进成语,我们同样会发现音乐的影子。以下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乐音细微而连绵不断的是__________,形容歌声嘹亮的是__________,形容声音热闹的是__________,形容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是__________

①抑扬顿挫  ②不绝于缕  ③行云流水  ④急管繁弦  ⑤余音绕梁  ⑥响遏行云

(2)(经典新曲)音乐人赵照读到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情诗《当你老了》时,他忽然想到自己的母亲在窗边昏暗的灯光下的模样,于是写下了歌曲《当你老了》,请你阅读下面歌词节选,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歌词中表达的情感。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当我老了/眼眉低垂/灯火昏黄不定/风吹过来/你的消息/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请根据对话内容,结合情节,代705班的张明同学拟写一则招领启事。(只写正文,不超过100字)

张明:老师,今天我无意中捡到了一个钱包。老师:你什么时候捡到的?在哪里捡到的?

张明:中午吃完饭后,在学校花园边的水泥路上。老师:那钱包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呢?张明:钱包是黑色的,里面有公交卡一张,人民币75元,还有一个红色的U盘。老师:那你就写一份招领启事,去学校广播室播一下,希望能够找到失主。

张明:好的。

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窈窕淑女,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3)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4)美景惹人醉。《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B.“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部分。“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手法。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株洲广电《创文视线》栏目记者在暗访时发现,校园周边仍存在不少不文明现象。

B.复工期间,他多次来到这家企业,详细地了解产品的销售、生产和研发情况。

C.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静心,不是远离红尘,而是于灵魂深处修篱种菊,在心中寻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悄然________生命的力量。

②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______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③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基利安·姆巴佩与埃尔南德斯的配合______,让对手无从进攻。

A.积累   对于   巧夺天工 B.积蓄   关于   巧夺天工

C.积蓄   对于   天衣无缝 D.积累   关于   天衣无缝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C.如果是恶意的叼难和讥讽,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给予有力的回应。

D.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炭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炭的趋势。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书写规范、工整、美观。)

家国情怀,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脉,几千年绵延不断。刘成章《安塞腰鼓》中那一群茂腾腾后生身上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ī bàn)的劲,是豪壮的抒情;吴伯箫在《灯笼》中一直思慕那熙熙然庭院的(jìng mù),是缱绻的表达;“最美逆行者”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不顾自我,冲到一线的牺牲,是真实的写照。

 

写作

七年级,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阴云密布的岁月,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面对,七年级的你,好吗?请以“初一,一个            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C.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D.诗的后两句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阅读文言文《陋室铭》比较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刘禹锡)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节选自《晋书·王欢传》)

(注释)①王欢:晋朝人。②乐陵:地名。③专精耽学:专心研究学问。④营:谋求。⑤《诗》:《诗经》。⑥斗储:一斗粮的贮存。⑦如: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⑧或:有一次。⑨哂(shěn):讥笑。⑩通儒: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B.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C.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D.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2.翻译句子。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甲)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紧紧的勒在上面,已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住了口,他的头又不痛了。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紧箍经,何曾咒你?”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 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痛了!”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

(乙)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②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

1.下面描述正确的两项是(    )

A. 甲段文字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乙段文字作者是现代文学家鲁迅。

B. 甲段文字选自《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乙段文字选自名著《朝花夕拾》中的《琐记》。

C. 甲段文字作者是清代学者吴承恩;乙段文字作者是近代思想家鲁迅。

D. 甲段文字选自《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乙段文字选自名著《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

2.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大多是为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请根据这一提示就文中画线句子作答。

(1)明明奇痛无比,画线句子①中孙悟空为何要求三藏再念念看?

(2)画线句子②体现“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3.“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是否赞同三藏用紧箍咒来约束孙悟空的行为;是否赞同父亲以严来约束我读书。(任选一个角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还不清的“账”

程存孝

马蜂窝捅不得,但我就捅过,我和弟弟差点儿没被马蜂蜇死。

我十三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和弟弟跑到前大沟瞅小鸟,发现不断有“土蜂”从墙上一个小窟窿眼儿里进进出出。我想,里边一定有很多蜂蜜,便撺掇弟弟一块儿捅了它,解解馋,弟弟说“行”。于是,我们跑回家从头到脚武装起来:我穿上夹袄夹裤,戴上手套,绑紧袖口、裤脚,用一张小筛面箩罩到脸上,再用一条毛围脖将脑袋、箩圈、脖子缠了个严严实实,将一块毛毯叠成两层,中间穿了一根绳子,披到身上,系紧;至于弟弟,只打算让他跟我做个伴儿,没打算让他上手。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两个人“结束”停当,我扛了一把镢头,让他背了把破扫帚,便出发了。

到了那里,担心弟弟被土蜂蜇,让他趴在远处,因为马蜂只往上看。我放心大胆地抡起镢头,照准那个窟窿眼儿就刨。一镢头下去,刨出一个箩头大的圆洞,洞顶吊着一个洗脸盆大小的蜂巢。这时,只见无数只黄蜂“嗡”地一下向我扑来。但我不害怕,心想,我防护得这么严实,怕它咋的?就继续抡起镢头刨。

又刨了一镢头,突然感到浑身像挨千刀万剐!糟糕,土蜂们钻进我衣服里来蜇我了,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钻进来的。我本能地扔下镢头就跑,但无数只毒蜂就像一团黄烟,将我团团围住,往死里蜇我。

在这生死关头,只见毫无防护的弟弟挥舞着扫帚拼命扑打蜇我的蜂群。我立即高喊:“别管我,你快跑!”但他就是不听,只顾扑打我身上的毒蜂,以至于将很多毒蜂引到了他身上。一个九岁的孩子瞬间便成了一个活动的“马蜂窝”!

我们跑出百米远之后,蜂群仍然穷追不舍,蜇得我都感觉不到疼了。我穿戴得太厚,也没用,实在跑不动了!索性将围脖、箩子、毯子扔掉,满地打滚儿。

令我惊骇不已的是,弟弟还是只顾朝我身上拍打,打了前胸打后背,我却毫无办法帮他,只有打滚儿的份儿。

事后,我不解地问他:“当时叫你跑,你为什么不跑?就不怕蜇死你?”他竟羞得满脸绯红道:“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直到现在,我想起他这句话都想掉泪。

待我们丢盔卸甲、灰头土脸跑回家里时,弟弟脸色煞白,“咚”的一声裁倒在地。这可把全家吓蒙了。俺娘撩起弟弟的衣襟惊诧道:“是谁打你们了?打得红青黑烂、膀眉肿眼,没个人样了。”

在俺娘的再三追问下,我只好嗫嚅着道出了实情。俺爹听后嚷道:“你个傻种,土蜂都是吃虫子的,哪来的蜜让你解馋?你弟弟要有个三长两短,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时,我只觉得天旋地转,气也出不动了。奶奶一看大事不好,对俺爹嚷道:“还不快去割黄蒿搓,再晚人就没了。”

只见俺爹顺手从墙上取下一张镰,跑到庄下割黄蒿。很快就割了一小捆,把我俩的衣裤脱个精光,抱到炕上,拿黄蒿在我们身上不停地搓,搓了前边搓后边。由于身上肿得厉害,不一会儿,我俩都变成了明晃晃的“绿种人”,活像两个绿色的大塑料娃娃。为防止搓破皮化脓,俺娘将两大捆黄蒿先用铡草刀铡碎,再用碾子碾成绿糊糊,昼夜摊到我俩身上,不停地更换,往外吸毒。经过十来天的“绿色洗礼”,我俩算是都活过来了,不过,身上都蜕了一层绿皮。

从此,我感到欠下弟弟一笔“账”,也欠下全家一笔“账”,永远也还不清。

(选自《意林》2019年13期)

1.请结合文中的语句,简要概括“我”欠下弟弟一笔怎样的“账”。

2.体会文中加点词“撺掇”的意思与下列哪句话中 “撺掇”的意思相同(    )。

A.你这边房子七八也待盖了,撺掇匠人,早些装修、油漆停当。

B.一时庄家忙动,仗赖你娘子又好在厨房撺掇。

C.他怪我撺掇师父念“紧箍儿咒”。

D.王婆和那妇人谢道:“难得何九叔撺掇,回家一发相谢。”

3.揣摩下列句子,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要求作简要回答。

⑴这时,只见无数只黄蜂“嗡”地一下向我扑来。(该句中的动词“扑”能否改为“飞”,为什么?)

⑵我立即高喊:“别管我,你快跑!”(该句使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5.本文标题中的“账”运用了双引号,表示其有特殊含义,你认为它指的是什么?如果将标题改为“掏马蜂窝的那件往事”,从效果上看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②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③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④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片大树林了吧!

⑤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⑥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⑦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⑧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这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加点词是什么词性?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2.选文采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的?有何好处?

3.选文第⑧段划线句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植树的牧羊人》被拍成动画片后,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纷纷发表观后感。下面是摘录的一些博客内容,请你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发表一些评论。   

痴心不改:孤独的牧羊人虽说生活单调,但是他的生活还是有动力的,有盼头的。他总是盼着这块土地能够蔚然成林,人们生活幸福。

低调者: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的幸福,就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

你的博客名:

评论:

 

(题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生活,随时都会有许多收货。某校九年级一班开展“学习语文,关注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1)(活动形式)请参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年度热词盘点

(2)(分组活动)某学习小组开展了“年度热词盘点”活动,搜集了2016年度盘点的汉字词,其中“刷”稳居2016年《新周刊》榜首。其原因是:2016年是狠狠“刷”的一年,人人都是“刷一代”,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直播、刷网剧……我刷故我在。刷,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人类速写。

请盘点你的初三生活,试用一个字高度概括并工整地写在下边田字格中,再作简要描述。

(3)(活动心得)此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家纷纷发表感言:

“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生活是语文!”

“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请参与活动的你也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吧!(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1)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

(2)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3)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运用了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有非凡的想象力,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生动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他被誉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B.“贵”字常常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吃饭了没有;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C.《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后庭花,是教坊名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该曲是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这句话点燃了亿万中国人民创造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激情。

B.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

D.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回应优秀传统文化应如何与现代生活相    ,让青少年更好地认可、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要循循善诱。

②“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严谨耐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我们不仅要大声呼唤“工匠精神”,更要精心    “工匠精神”。

③“一带一路”抓住互联互通这个关键,聚焦经济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    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的共同需要,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创造崭新的机遇。

A. 联合  培植  契合 B. 联合  培育  适合

C. 融合  培植  适合 D. 融合  培育  契合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珊珊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

B.我深深闭了柴门,贮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C.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

D.那一夜,在几百公里外都能感到飞船穿过地层时传到大地上的微微振动。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   )

A.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jīn)持的我,原来也是个càn)头。

B.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zhū)圣诸佛的悲天mǐn)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C.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qiè)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zhān)鞋的底翻过来。

D.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jìn)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qióng)浆?

 

善于奋飞的人天上有路,敢于攀登的人山中有路,勇于远航的人海里有路。鲁迅先生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请以《这才是我的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

①哀转久                ②清峻茂

③素绿潭                ④引凄异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写山,突出_______的特点;文中写夏天的水,突出______特点;写春冬的水,突出____________

 

请阅读《枯萎的蒲公英》,回答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以“枯萎的蒲公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和第⑧段都提到心在“疼”,联系上下文,请分别说说“我”“心疼”的原因?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划线的句子。

4.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④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节选)

1.①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本段描述的顺序是________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3.③段中划线的四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用白杨树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今天的中国,你觉得白杨树还可以象征我们身边的哪些人物?请举一例并阐述理由。

 

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______,后两句后两句着重抒情。

2.“仍怜故乡水”中“怜”是什么意思?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综合性学习

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之一。朝阳中学八年级(6)班开展“走进电子阅读”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为调查了解全校同学电子阅读的情况,请你设计两个调查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2)在电子阅读中如何扬长避短,有利于我们的学习,请写出你的看法。

 

名句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 。(《野望》王绩)

(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曹操)

(4)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孟子三章》)

(5)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饮酒》其五)

(6)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如梦令》李清照)

(7)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

 

阅读下列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1.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

B.文章第⑤段中的划线句,从文章结构上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D.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保留了较多的性质稳定的木质素,因此,宣纸不招惹虫蛀。

2.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最恰当合理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孔丹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引出了“宣纸”这一说明对象。

B.在生宣纸上,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更为明显。

C.文章运用分类别的方法,分别说明了生宣纸和熟宣纸的不同特性。

D.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这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