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一定不是固体 D.可能是固液共存
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
某人骑自行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驰而过,若以这辆车为参照物,此人( ) A.由南向北运动 B.由北向南运动 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和月亮都是光源 B.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人看见物体是由于人眼发出光线射到物体上 D.“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下面关于控制噪声措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考期间,居民区附近的建筑物夜间停止施工,这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B.城市道路旁放置隔音板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C.道路旁植树可以阻止噪声传播 D.工厂用隔音罩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机场附近为了防止飞鸟影响飞机飞行,播放飞鸟天敌的声音,为了使效果更好,使用了扩音设备增加播放的音量,在增大音量的过程中,改变的是( ) A.声音的音调 B.声音的响度 C.声音的音色 D.声音的频率
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拟将PM2.5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细颗粒物粒径小于或等于2.5( ) A.厘米 B.分米 C.毫米 D.微米
一个质量为54g的空心铝球,它的体积为25cm3,问: (1)通过计算后说明铝球是空心还是实心? (2)铝球空心部分的体积为多大? (3)若把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测得铝球的总质量为58g,则该液体的密度为多大?(已知ρ铝=2.7×103kg/m3)
一列长400m的火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进入长为4km的隧道.求: (1)火车行驶的速度为多少m/s?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多少? (3)火车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是多少?
小明去武汉江夏基地军训时,在后山上捡了一块非常漂亮的大理石,他非常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于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综合实验室.由于存放不当,天平附带的砝码严重生锈,小明只能利用天平了.老师又帮他找了量筒、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细线、滴管等器材.小明稍加思考,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实验: (1)实验过程: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拨到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此时指针如图甲所示,则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在天平左右两盘各放一只相同的烧杯,将大理石放在左盘的烧杯里,在右盘的烧杯中加水,快平衡时用滴管调节水的多少,直到天平平衡(如图乙). ③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丙),读出体积并记录. ④用排水法测得大理石的体积为20cm3. (2)收集与处理实验数据:请你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并计算.
(3)请你分析,实验中步骤 会存在较大地误差,会使实验结果偏 (选填“大”或“小”).
某同学在调节天平时,忘了把游码调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只看到指针指到分度盘中线处即开始测量,这样对物体质量测量的结果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该同学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的错误是(1) ;(2) .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示数为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选填“快”或“慢”). (4)图象中DE段是 过程.
某兴趣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小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把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3)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睛,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睛,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 ℃. (2)小明同学在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 ;② .
在图中已知某一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沿AC方向射出,AC与主光轴平行;另一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沿OB方向射出(O是透镜的光心),试画出与光线AC和OB分别对应的入射光线.
如图所示,AB是由点光源S发出的一个入射光线,CD是由S发出的另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点的位置.
如图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小亮在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出了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与液体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烧杯的质量为 g,液体的密度为 kg/m3.
小明同学喜欢摄影.一天清晨,他用照相机对同一片树叶拍了两张清晰的照片.如图甲和乙所示,小明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相机镜头焦距相同,那么拍摄 照片时树叶与相机距离大一些.树叶上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因为圆形的露珠相当于 ,通过露珠而形成的 像(选填“虚”或“实”).过一会儿,小明再次回到这里看这片树叶,发现露珠不见了,露珠不见的原因是 .
位于芜湖市中心的镜湖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湖畔垂柳成萌,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所形成的岸边柳树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把相应的物态变化填在横线上. (1)冬天从室外到教室,带眼镜的同学镜片上有一层水珠,这是 现象. (2)在寒冷的冬夜窗户上出现的冰花,这是 现象. (3)严冬,屋顶上积雪没有化成水却越来越少,这是 现象.
夏天,把一大块0℃的冰放在塑料袋中,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0℃的水,这是 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 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用手去触摸0℃的水和 0℃的冰时,两者的温度相同,但小红感觉冰更冷些?你认为小红的感觉是否正确吗? (填是或否)说出你的理由: .
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是因为它在飞行时发出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 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它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发明了 .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 .
单位换算: 72km/h= m/s; 1.93g/cm3= kg/m3.
请在下面的数字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瓶白酒的质量约是0.5 ;一粒药片的质量约是0.125 .
建筑物内遭遇火灾时,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火场,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这是因为与房间内其他空气相比较,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 ) A.温度较低,密度较大,而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下方 B.温度较低,密度较小,而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下方 C.温度较高,密度较大,而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 D.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
关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块冰全部溶化成水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把铜块碾成铜片,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C.宇航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故质量和密度均为零 D.把铁球加热,质量变大,密度变小
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