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气温 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雪后寒是由于雪 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说明 ;医生利用听诊器为孩子诊病,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 .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被测物块的长度是 cm.
下列几种现象中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是( ) A. 色彩丰富的水彩画 B. 雨后的彩虹 C. 小孔成像 D. 水中倒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D.铜的密度是8.9×103kg/m3,表示1m3铜的质量为8.9×103kg
如图所示的“眼睛”及矫正的示意图中,与矫正远视眼相符的是( ) A.
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4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48cm B.38cm C.28cm D.17cm
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作的光学器材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D.潜望镜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手影 B. 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 C. 景物在水中的倒影 D. 手指看上去变“大”了
小明同学观看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节目时,常见运动员关节扭伤后,医护人员马上给他喷涂一种雾状物.那是什么呢?李阳到医院做了一个调查,原来是极易挥发的液态氯乙烷,用它可让运动员的皮肤迅速冷却,达到麻醉作用,在一段时间内无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 A.液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C.冬天,从室内进入室外后,眼镜片上会有一层水珠 D.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特别冷
下列几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A.烧开水时冒“白汽” B.用久的灯丝变细 C.北方冬天的雾凇 D.初春,皑皑白雪开始消融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C.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Hz~2000Hz之间的声音 D.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也相同
国庆节,小明乘座旅游船游览了“百里乌江画廊”.旅游船在湖面上航行,小明坐在该旅游船的座位上.如果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该旅游船 B.湖岸边的树 C.湖中的水 D.远处的山
小林同学收集了一些与自身相关的数据,其中最接近于实际情况的是( ) A.她正常体温约为38℃ B.她自身的体积约为0.05m3 C.她正常步行时速度约为5m/s D.她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0s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眼睛的成像原理进行探究. (1)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 .调整后恰好能从光屏上观察到倒立、 (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该成像特点可作为 的原理(选填“照相机”或“电影放映机”). (2)图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 ,光屏相当于眼睛的 . (3)随后,小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见,这只眼镜是 (填“凸”或“凹”)透镜,戴这种眼镜人的眼睛的缺陷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 (4)若进一步探究远视眼的成因,小明应更换一个焦距 (选填“更大”或“更小”)的凸透镜进行对比实验分析.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1)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从实验可得出,沸腾是从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 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 (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 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3)由表可知,加热了 分钟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是 ℃. (4)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5)表格数据纠正后,在坐标中画出水的沸腾曲线.
小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做测定岩石密度的实验: (1)如图图(a)所示,是对天平进行横梁平衡调节时指针的指示情况,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填“左”或“右”). (2)测量岩石质量时,天平右盘放50g、20g、5g砝码各一个,天平平衡时,游码的位置如图(b)所示,那么岩石的质量是 g. (3)用量筒和水测量岩石的体积时,情况如图图(c)所示,则岩石的体积为 cm3. (4)最后计算出岩石的密度为 g/cm3 (5)实验中小刚发现自己桌上量筒被打碎了,思考了一会儿后,他利用天平、水(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烧杯继续测量盐水的密度,操作过程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0; ②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装满水的质量m1;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装满盐水的质量m2. 请你根据他测得的物理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 (用字母表示)
下面是小明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过程. (1)此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 不易确定的问题. (2)实验室有厚为0.2cm的透明玻璃板a和厚为0.5cm的透明玻璃板b.为了减小误差,他应该选用 玻璃板做实验.(选填“a”或“b”). (3)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4)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5)如图所示,把点燃的A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如果将A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6)如果在A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做屏幕,则在白纸板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A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7)小明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数据中,像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是都相等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如图所示. (1)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 入射角. (2)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角为 度. (3)在某次实验中,一束光线斜射入水面并与水面成40度,且它的折射光线跟反射光线垂直,则它的反射角为 度,折射角为 度.
小明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中宜用 (选填“较大颗粒”或“微小颗粒”)的固体. (2)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熔化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此固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CD段是 态.
有一质量为5.4千克的铝球,体积是3000厘米3,试求这个铝球是实心还是空心?如果是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如果给空心部分灌满水,则球的总质量是多大?(ρ铝=2.7×103千克/米3)
我们平时喝的瓶装矿泉水,每瓶净装水550g,则: (1)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要多少ml? (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g的酱油?(ρ矿泉水=1.0×103kg/m3,ρ酱油=1.1×103kg/m3)
一辆汽车在如图所示的沪昆高速公路上行驶. (1)图中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2)电脑收费卡显示,该车9:00从丰城进入高速公路,9:40到达新余,驶出高速公路,丰城到新余的路程为84km.如果你是值勤交警,是否要对该车司机作出超速处罚?你的依据是什么?
小汽车的前窗玻璃并不像两侧窗的玻璃一样竖直安装,而是向前倾斜一定的角度,用你所学过的光学知识解释一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已知ρ铅>ρ铜>ρ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铁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B.如果铅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C.铅球、铜球和铁球可能都是空心的 D.铅球、铜球和铁球不可能都是实心的
关于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会吸热 B.初冬的早晨,地面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温度却不会升高 D.水的沸点是100℃,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质量为400g,装满酒精时的质量为350g,则该空瓶的容积是( ) A.400 cm3 B.350 cm3 C.250 cm3 D.200 cm3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大象在水中的倒影 B. 手影 C. 汽车的观后镜 D. 吸管在水面“折断”
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 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 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