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迷人的西域风情,聆听沙的呼吸,触摸历史的脉搏——追寻丝路”这是某旅行社刊登的广告。现有顾客上门咨询,请你当一名历史导游,依据下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莫高窟壁画

(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上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地图博物馆

(2)他从__①__(城市名)出发,穿过(河西走廊),最终到达(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这在古代称为__②__,最远可到达__③__

(材料三)  史书地方志

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七上历史教材

(3)材料三认为“丝路”的长期维持主要得益于西汉政府设立的什么机构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结合材料二谈谈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有何作用?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阅读材料一,请回答:李白诗中所述的是秦王的什么贡献?

(2)根据图例指出: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重要的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又创新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家思想的地位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三)  三国鼎立形势图

(4)材料三中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请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及建立者。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2018年是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发展举世瞩目证明: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工具)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商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商君”变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项?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谁?他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了什么措施?除此以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 《缀术》    B. 《水经注》    C. 《黄帝内经》    D. 《齐民要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 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验比较丰富

③ 北方战乱带来了人口南迁                        

④ 江南地区社会比较稳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A. 《史记》

B. 《资治通鉴》

C. 《春秋》

D. 《汉书》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A. 甲骨文    B. 印刷术    C. 圆周率    D. 造纸术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向汉武帝提出上述建议的人是

A. 董仲舒    B. 主父偃    C. 卫青    D. 霍去病

 

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颁发圣旨,让各地作迎驾准备,圣旨上文字的书写应该是

A. 金文    B. 甲骨文    C. 楷书    D. 小篆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A. 老子    B. 墨子    C. 孔子    D. 韩非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是对哪项工程的评价?

A. 都江堰    B. 灵渠    C. 长城    D. 大运河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 推行县制    B. 奖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编制户口

 

根据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 会意

B. 象形

C. 形声

D. 假借

 

(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材料体现的是

A. 周初分封    B. 商鞅变法    C. 秦设郡县    D. 汉初分封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A. 尧和舜    B. 舜和禹    C. 黄帝和炎帝    D. 周文王和周武王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并得以巩固。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材料一中的“农奴解放”指的是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俄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1861年,林肯在就任总统时说:“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只凭自己的动议就合法地脱离联邦:凡为此目的而作出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任何一个州或几个州反对合众国当局的暴力行动都应根据情况视为叛乱……根据宪法和法律,联邦是不容分裂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林肯政治主张。他通过什么方式维护了他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摘自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下

(3)材料三中“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首要目标”,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变革”中最有远见的措施是什么?

(4)以上材料涉及的三个国家的崛起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材料一中“变革”指的是什么?其标志性创新成果是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图一电灯的发明者是谁?图二汽车、图三飞机能够研制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1)依据材料一中写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这场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参加这场战争的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烧遍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双方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 “这场战争”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什么?

材料三:1919年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西方的相互关系,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他们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各国海军军备竞赛加剧。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一次会议,参加国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会议实际是在美、英、日三国操纵下进行的。 

                               ——罗伯特•E•勒纳《世界文明史》

(3)材料三中两次国际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这一格局被称为什么?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战争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 )”内,对的打“正确”,错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迈入了近代社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蒸汽时代”进入“钢铁时代”。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世纪初,亚平宁半岛成为各种国际矛盾的交汇点,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1)___________创立“元首制”,罗马进入帝国时期,本人获得“奥古斯都”的尊号。

(2)___________及其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___________领导拉美独立运动,打击了西班牙殖民者,被誉为“解放者”的称号。

(4)__________执政后,亲自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在俄国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人类政治文明追求的目标

(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_________,确立了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原则。

(2)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制定_________,宣称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3)1862年9月,林肯颁布_________,使广大黑人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士气大增,扭转了战局。

 

战争是外交的一种手段,写出下列发生在一战期间的著名战役

(1)1914年9月,发生在法德之间的_________,使双方陷入了长期对峙的堑壕战。

(2)1916年5月,发生在英德之间的_________,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

(3)1916年6月,发生在英法与德国之间的________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20世纪上半期召开的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不属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的是(     )

A. 美国都是会议的最大获利者    B. 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国际秩序

C. 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D. 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下表是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这些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   目

    英 国

德 国

法 国

    美 国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A. 美、德经济迅速崛起    B.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迅速

C. 英、法相对落后    D.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凡·高美术馆位于阿姆斯特丹,该馆主要收藏梵·高的画作和相关文物。下列关于凡·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他是一位具有使命感的艺术家    B. 《向日葵》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C. 他被誉为“用生命作画的人”    D. 是丹麦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奠基者

 

九年级(1)历史兴趣小组要做一个主题为“英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展板,下列人物能够入选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逐渐丧失,欧美大国赶上来,美国和德国最为突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三角贸易与殖民扩张的进行    B.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