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 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晚清废除

C. 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 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

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 秋收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长征

D. 跃进大别山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A. 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 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 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 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以下内容属于大纲规定的是

①减租减息政策

②实行耕者有其田

③没收地主土地

④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依次是

A.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 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

C.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194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话最能说明

A. 中国是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B. 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本大量兵力

C. 日本在中国战场投人了全部兵力

D. 中国的抗战对彻底打败法西斯势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毛泽东和蒋介石唯一的一张在重庆的合影,曾使无数国人充满希望。当时全国人民普遍希望

A.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团结民主,和平建国

 

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其中,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长征会师  伟大胜利    B. 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C. 革命圣地  战略后方    D.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以下对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 使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C.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 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因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船中继续讨论。”费正清所说的会议(  )

A.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C.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D.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C. 资金少,技术力量极为薄弱

D. 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阅读材料我们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学生是因为听到了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战争的消息开始罢课的

B. 工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没有任何成果

D. 共产党的领导是取得斗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申报》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则将五四运动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外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

A. 文献记录能准确还原历史真相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不清

C. 立场不同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D. 爱国就要排除一切外来因素

 

1923年,胡适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对《新青年》这个新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

A.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弘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D. 尊孔复古是时代的主流

 

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

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

 

根据下列表格推断该地区应该是

西汉

西域都护

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前期

伊犁将军

清朝后期

设行省

 

 

A. 云南

B. 西藏

C. 新疆

D. 台湾

 

1856年夏,太平军取得了攻破江北、江南大营的胜利,杨秀清更加居功自傲,他伪托“天父下凡”,天王洪秀全封他为万岁(原为“九千岁”),.“天京内讧”爆发。在这场战争中,“威风张扬,不知自忌”的杨秀清遭杀身之祸。上述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衰败的原因是

A. 清政府力量强大

B. 外国武装支援

C. 缺乏优秀将领

D. 内部权力斗争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C

《时务报》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 A

B. B

C. C

D. D

 

“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中国的心脏插习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这个局面的出现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A. 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马关条约》签订后,军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

A.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

 

电影《十二生肖》讲述了成龙扮演的杰克四处寻找“圆明园”十二生肖中失散的最后四个兽首的故事。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流失海外是在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阅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 英国机器棉纺织业发达

 

《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 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2017年6月26日,南京市禁毒委在静海寺广场举行了禁毒主题雕像“林则徐像”揭幕仪式,以此弘扬哪一历史事件的斗争精神

A. 虎门销烟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洋务运动

D. 收复新疆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材料中“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名称?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2)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是否实现了?

(3)三国鼎立中的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缔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被称为“千古一帝” 。秦朝虽然只存在了15年,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统天下)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秦王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是在哪一年?

(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嬴政26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货币一统。

——《史记》

(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置了哪三个政权机构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3)秦始皇统一后,使用的货币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秦的灭亡)

材料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矣。”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就是秦末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的地点是在哪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人称“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材料二: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人的艺术成就?

(2)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该作品有何美誉?后人是怎样尊称此人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成“谋反”,遭到“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之,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魏书·咸阳王禧传》

(1)材料一中提到的改革是中国古代的哪次改革?材料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成功?

(2)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材料二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项内容?

(3)材料二提到的改革有何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骞始开西域之道也

——《汉书》

材料2:“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1)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分别是什么时间出发?

(2)“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的事?都护的设置有何意义?

(3)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和挫折,最终获得成功,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