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将旧“三从四德”改为反映男女平等、自由的“男人也要三从四德”: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听从,太太讲错要盲从;四德(与得同音)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材料所述情形有可能出现在哪一运动之中

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空白方框处应填(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 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义和闭抗击八国联军

D.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

②轻视阶段(1840~1905)……

④赞赏阶段(1937~1945)……

⑥敌对时期(1949~▲)。

在“②轻视阶段”,美国直接参与了下列哪一次侵华战争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末民初平民教育家陈荣衮的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中写道:“到咸丰……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从中可知,火烧圆明园的刽子手是

A. 英美盟军    B. 反法联军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史学家陈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勇于担当的民族.下表空白处与人物相对应的事件是

A. 抗击沙俄    B. 虎门销烟    C. 收复新疆    D. 武昌起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

材料一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材料一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 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 “上(汉文帝)常衣绨(dì)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白话史记》

材料四  2000 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为改变这种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的史料记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材料三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4)材料四中的古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出发的?从材料看,丝路精神的核心是 什么?围绕丝路精神的核心并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

(5)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能通过下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①秦始皇统一文字   

②大泽乡起义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兴办太学   

⑤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①《兰亭集序》   

②《齐民要术》   

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时期的第一个王朝是

A.     B.     C.     D.

 

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风声鹤唳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下表内容是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这项水利工程是要作用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氓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A. 都江堰

B. 灵渠

C. 永济渠

D. 江南河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 统一文字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A. 刘邦、项羽起义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陈胜、吴广起义

 

读下图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泰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A. 政治方面

B. 经济方面

C. 文化方面

D. 思想方面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 秦朝疆域辽阔    B. 秦朝统一货币    C. 秦朝统一文字    D. 秦朝统一度量衡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2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 刺史

B. 丞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A. 推行县制

B. 奖励军功

C. 奖励生产

D. 承认土地私有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 国家产生    B. 文明起源    C. 政权分立    D. 社会转型

 

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 ,其中的“一强” 是指

A.     B.     C.     D.

 

《史记》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这反映的是()

A. 武王伐纣    B. 西周分封制    C. 春秋争霸    D. 战国七雄

 

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禹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是

A. 夏朝

B. 商朝

C. 两周

D. 秦朝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A. 牧野之战    B. 涿鹿之战    C. 城濮之战    D. 巨鹿之战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会制造陶器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