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使红军从此跳出了敌人包围圈的是( ) A、遵义会议 B、强渡大渡河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下列哪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A、八七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遵义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C、中共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 ) A、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B、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C、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D、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既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参与井冈山会师的人物是( ) A、毛泽东 B、朱德 C、彭德怀 D、周恩来
小名为井冈山“红色旅游推介会”撰写宣传语,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五四运动发源地 B、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敌后抗日根据地 D、改革开放窗口
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武昌起义 ②创办黄埔军校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 A、蒋介石、汪精卫背叛了革命 B、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D、北伐战争没有彻底胜利
下列事件中与蒋介石无关的是( ) A、黄埔军校校长 B、北伐军总司令 C、第四军独立团团长 D、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这首歌广为流传的历史时期是(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的目的是( ) A、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 B、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C、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D、打倒帝国主义
黄埔军校是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它创办于( ) A、1921年 B、1922年 C、1924年 D、1925年
2012年某同学建议做一个大蛋糕庆祝党的生日,最好选择的地点和蜡烛数量( ) A、上海、85年 B、广州、91年 C、上海、 91年 D、南昌、88年
1919年6月5日开始,五四运动的重心和主力分别是( ) A、北京、学生 B、北京、工人 C、上海、学生 D、上海、工人
中共一大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书记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董必武 D、陈独秀
如图,你认为在下图影片中不应该出现的人物是( ) A、毛泽东 B、董必武 C、李达 D、周恩来
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 A、蔡元培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
陈独秀曾说:“我们认为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就是( ) A、民主、进步 B、民主、科学 C、爱国、进步 D、爱国、科学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它失败的主要依据是( ) A、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B、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没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欢呼”主要来自( ) A、清朝统治结束 B、武昌起义胜利 C、列强宣布“中立” D、中华民国建立
下面属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是( ) ①组建强学会 ②成立中国同盟会 ③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④创办轮船招商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在中山装每边的衣袖上都有三颗扣子,代表着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 A、民权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生主义
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此地该是( ) A、日本东京 B、江苏南京 C、湖北武昌 D、广东广州
关于戊戌变法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C、变法受到开明地主的欢迎 D、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 ) A、毛泽东、邓小平 B、光绪帝、谭嗣同 C、康有为、梁启超 D、陈独秀、孙中山
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是因为( ) A、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B、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 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签定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成立 D、《中外纪闻》创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