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   )

A. 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 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 延续了民主共和国的精神    D. 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05年中国同盟会创立了机关刊物《民报》。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阐发为“民族主义”。它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奋斗目标,大大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肩负的革命任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A项不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B项不合题意;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国深入人心。故延续了民主共和国的精神应在辛亥革命之后。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竞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失败    B. 民族矛盾的尖锐

C. 顽固势力的反扑    D. 民众的盲目排外

 

查看答案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A. 对侵略者的厌恶    B. 中西交融的情形    C. 全盘西化的态度    D. 天朝上国的心理

 

查看答案

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 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 割地    B. 赔款    C. 办工厂    D. 赎辽费

 

查看答案

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这一情形开始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查看答案

刘新成、刘北城主编中说“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最终在战场上见了分晓。”材料描述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