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

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竞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失败    B. 民族矛盾的尖锐

C. 顽固势力的反扑    D. 民众的盲目排外

 

C 【解析】材料中“谈及西学新法者…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些关键信息表明了维新变法已经发生并且失败了,究其原因在于顽固派的破坏。材料中看不到关于洋务运动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避”、“恐”,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保守派在搜罗镇压维新派,与民众盲目排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A. 对侵略者的厌恶    B. 中西交融的情形    C. 全盘西化的态度    D. 天朝上国的心理

 

查看答案

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 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 割地    B. 赔款    C. 办工厂    D. 赎辽费

 

查看答案

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这一情形开始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查看答案

刘新成、刘北城主编中说“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最终在战场上见了分晓。”材料描述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查看答案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0年,商鞅……将原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设立县,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手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帝国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材料三:1895年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如图1、图2)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两组数据(图3、图4)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商鞅确立县制,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北魏的改革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关系?图2所示事件揭开了哪一运动的序幕?

(4)结合材料四中两幅图表中的数据,说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