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当前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以下做法能展示我国文化自信的是...

当前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以下做法能展示我国文化自信的是

南京夫子庙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 

②某社团倡议抵制西方文化并拒绝过洋节 

③201610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

以国际范的名字命名新建道路提升城市档次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①③中的做法都能展示我国文化自信,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属于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怀着敬畏之心去把一个简单的工艺做到精纯,哪怕重复成千上万遍。越是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越是弥足珍贵。下列对工匠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①工匠精神是在实践中发展具有其时代印记

工匠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国制造强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④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国制造强国梦的提供现实路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7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进一步阐释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全党和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观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结合材料一,从认识论角度,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2点方法论建议。

材料二  按照十九大的要求,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但生态环境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要抓住重点所在,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应紧盯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力度,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3)结合材料二,用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就如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方法论建议。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告诫全党要树立底线思维,多次用“木桶原理”警示全党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总书记的告诫和警示,其根本含义就在于,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更重要的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曾多次被打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古人讲,“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今天,我们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处理不当都会对我国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冲击和干扰。“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充分做好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各项准备。

(4)结合材料三,用“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有关知识,谈谈树立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山东省委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指出,各地各部门要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与中央作出的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的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当前要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创新引领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工作。必须努力适应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扎实推进反腐败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山东省委是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开展工作的?

材料二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开启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1998年四次启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民法典的制定始终未能完成。从2016年6月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一年内三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先后召开了四场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代表对立法的建议意见,并深入农村、社区进行调研,每次审议后都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上进行公布,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2017年3月15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尊重了民事立法的历史延续性,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道德理念融入《民法总则》中,让《民法总则》体现鲜明的民族高尚情操。在继承《民法通则》、民事单行法规的基础上,《民法总则》总结提炼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经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做出规定,彰显法律文明的时代特征。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立法过程。

材料三  “初心”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想法,是梦想起飞时最纯真、最纯洁、最炽热的情绪,也是遭遇困境时给信心、给勇气、给能量的精神支撑。

“不忘初心”是我们党极为珍视的精神品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95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苦难、创造辉煌,经历曲折、走向胜利,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始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6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3)结合材料三,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原因?

 

查看答案

每年中央电视台揭晓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者中,既有人们熟悉的英模,也有基层的平凡楷模,他们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人的事迹无不令人心生温暖,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新闻媒体传递正能量

①有利于引导人们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②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客观条件   

④有利于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直接选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著名艺术家阎肃“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从一名文艺兵做起,把官兵们和群众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千磨万砺地对待每部作品,给世人留下千余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阎肃的事迹告诉我们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和社会性

②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人们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④艺术家是文艺创作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