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7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7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进一步阐释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全党和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观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结合材料一,从认识论角度,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2点方法论建议。

材料二  按照十九大的要求,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但生态环境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要抓住重点所在,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应紧盯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力度,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3)结合材料二,用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就如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方法论建议。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告诫全党要树立底线思维,多次用“木桶原理”警示全党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总书记的告诫和警示,其根本含义就在于,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更重要的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曾多次被打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古人讲,“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今天,我们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处理不当都会对我国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冲击和干扰。“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充分做好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各项准备。

(4)结合材料三,用“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有关知识,谈谈树立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1)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继承我们党“三农”工作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又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客观实际发展我们党“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好的发挥其指导作用。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 (2)①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中国国情农情出发,从变化的实际出发。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3)①联系具有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的质量是关键。②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打赢蓝天保卫战,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③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④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4)①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防控各种风险,更重要的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全局性的风险。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与挑战;另一方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坚持适度原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的错误”。 ④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重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善于分析把握事物存在的各种条件。 ⑤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两点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承认分析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有备无患。 ⑥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正确分析并把握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好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解析】本题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树立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矛盾观、认识论、联系观、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矛盾观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属于措施类试题。矛盾的观点内容比较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2)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设问指向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两点方法论建议。解答时明确认识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与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相关知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析,着重强调方法论要求。 (3)本题考查联系观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就如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方法论建议。解答时明确联系观的知识主要包括: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的方法;然后调动运用相关知识,结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分析,着重强调方法论要求。 (4)本题考查“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谈谈树立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要依据材料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材料中关键词,或者材料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然后采用其中具体的原理,结合树立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山东省委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指出,各地各部门要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与中央作出的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的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当前要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创新引领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工作。必须努力适应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扎实推进反腐败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山东省委是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开展工作的?

材料二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开启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1998年四次启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民法典的制定始终未能完成。从2016年6月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一年内三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先后召开了四场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代表对立法的建议意见,并深入农村、社区进行调研,每次审议后都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上进行公布,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2017年3月15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尊重了民事立法的历史延续性,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道德理念融入《民法总则》中,让《民法总则》体现鲜明的民族高尚情操。在继承《民法通则》、民事单行法规的基础上,《民法总则》总结提炼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经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做出规定,彰显法律文明的时代特征。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立法过程。

材料三  “初心”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想法,是梦想起飞时最纯真、最纯洁、最炽热的情绪,也是遭遇困境时给信心、给勇气、给能量的精神支撑。

“不忘初心”是我们党极为珍视的精神品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95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苦难、创造辉煌,经历曲折、走向胜利,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始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6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3)结合材料三,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原因?

 

查看答案

每年中央电视台揭晓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者中,既有人们熟悉的英模,也有基层的平凡楷模,他们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人的事迹无不令人心生温暖,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新闻媒体传递正能量

①有利于引导人们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②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客观条件   

④有利于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直接选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著名艺术家阎肃“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从一名文艺兵做起,把官兵们和群众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千磨万砺地对待每部作品,给世人留下千余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阎肃的事迹告诉我们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和社会性

②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人们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④艺术家是文艺创作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获得感”作为政治理论话语体系中一个带着新鲜生活气息的词汇,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屡屡提及。之所以强调民众“获得感”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②党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里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民众“获得感”的增强是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改革之所以能释放红利,是因为: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调整生产关系能够使生产力摆脱桎梏

完善上层建筑能够更好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就能形成新的制度红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