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标志着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正式...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标志着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材料一自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这次改革就是在坚持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材料二这次改革将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和浙江省先行试点。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材料三此次改革改变了高考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 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针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学生、教师、专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某高一学生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考定终身”,可以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

某高三学生从英语科目来看,两次考试机会能降低考试的偶然性,但从整个高考看,却有可能影响其他科目的复习。

某教师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能够达到学生减负的目的。很多学生可以在高一甚至初三通过社会的补习班达到毕业或者考学需要的成绩,那么在以后学习中就不必再去过多地将时间投入到英语学习。

某专家英语其实就是一门工具,现在的高考改革是一个指挥棒,有利于把对待英语的态度拉回正常。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⑴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依据。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此次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所蕴含哲理

⑶结合材料三,分析对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各执己见,莫衷一是”的原因。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为进一步解决招生考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各类人才、维护社会公平。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可用“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改革要统筹 规划。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改革在上海和浙江先行试点,然后全面推进。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改革要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3)①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不同的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对于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人们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同时,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的改革刚刚推行,也影响了人们对其的认识。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认识事物的角度、立场不同,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由于人们的角度、立场不同,对于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的判断与选择就不同。 【解析】⑴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依据。 首先要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一定位,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招生考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客观需求,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此次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所蕴含的哲理。 要围绕这次改革的原则: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逐一进行分析即可。统筹规划对应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试点先行对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对应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3)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三,分析对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各执己见,莫衷一是”的原因。 对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各执己见,莫衷一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识论角度看,是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差异性。从价值观角度看,是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可运用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分别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辨析题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有人认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析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201610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五中全会中央提出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六中全会讨论党建问题比较合适。全会指出,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⑴材料一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法?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03年12月颁布实施)的修订,继续发挥条例对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条例与新实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作了修改并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予以固化。

⑵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辩证否定。

 

查看答案

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杂志上。20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2013年年初,北京等地的严重雾霾天气使得环境保护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

材料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总布局。号召建设“美丽中国”,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约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⑴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⑵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查看答案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这主要是因为    

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成败的最高价值标准

 

查看答案

2015年是万隆会议60周年,如果说60年前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是万隆精神的时代主题,那么60年后的今天,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则最能抓住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亚非国家应该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万隆精神的同时,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这说明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C、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