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辨析题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辨析题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有人认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析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①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培养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该观点具有合理性。 ②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是片面性。 ③此观点是片面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评析类题目。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系数不大,但是要组织好答案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题要求考生针对题目中的观点加以评析,并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通过对“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个观点的解读,可以做出如下分析:首先,肯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其次,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的条件性角度做出分析,指出该观点的片面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10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五中全会中央提出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六中全会讨论党建问题比较合适。全会指出,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⑴材料一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法?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03年12月颁布实施)的修订,继续发挥条例对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条例与新实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作了修改并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予以固化。

⑵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辩证否定。

 

查看答案

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杂志上。20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2013年年初,北京等地的严重雾霾天气使得环境保护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

材料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总布局。号召建设“美丽中国”,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约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⑴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⑵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查看答案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这主要是因为    

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成败的最高价值标准

 

查看答案

2015年是万隆会议60周年,如果说60年前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是万隆精神的时代主题,那么60年后的今天,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则最能抓住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亚非国家应该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万隆精神的同时,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这说明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C、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查看答案

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     )

A.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 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