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乐于分享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的发展,分享的内容不断丰富,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乐于分享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的发展,分享的内容不断丰富,分享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材料一:2017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地震、洪涝、泥石流为主,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6877万人次受灾,505人死亡。对此,各地支付积极组织民众根据各地险情特点有针对的积极投入救灾工作,对民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

材料二:法治与改革,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6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一年中,全国人大委员会在深入了解,征求民众的基础上,修改了25 部法律,审议通过涉及各类改革和发展,并为之提供法律依据。

材料三: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致力于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关系。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方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政府做法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2)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3)请运用《生活哲学》中联系的观点,论证我国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必要性。

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理论联系材料加以论证。

②科学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00字左右。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灾情发生之后,各地政府积极组织民众根据各地险情特点有针对地积极投入救助工作。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政府针对灾情积极开展救灾,对民众转移安置,生活救助。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全国人大委员会在深入了解,征求民众的基础上,修改了25 部法律。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法律条文中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加以修改。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法律的修改和完善推动了国家改革和发展,并为之提供了法律依据。 (3)答案示例: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念看问题。当今世界各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求各国之间加强交流合作。 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通过构建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各国加强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对整体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作为当代国际社会的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建立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做法符合时代主题和发展潮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本题以政府救灾、法制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政府做法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是如何体现的。 (2)本题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解答时首先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然后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请运用《生活哲学》中联系的观点,论证我国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必要性。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2017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增加民生投入,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保障,省级财政民生支出比重达到80%。深入落实促进居民增收政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152元和17606元。

材料二:人们把那些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低收入群体称做“蚁族”。他们和蚂蚁有许多相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既然大城市不好生存,为何不回家乡去?“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也无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句话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1) 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说明江苏省政府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法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从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角度分析, “蚁族”群体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查看答案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近日各地两会陆续召开,2016年的地方GDP增速目标纷纷“出炉”。截止1月26日,在26个已经召开两会的省份中(其中一个省份发展目标尚未出炉),有16个省份相较2015年GDP增速目标下调了今年的目标,下调幅度最多达2个百分点,还有8个省份维持去年目标,只有一个省上调了目标。GDP增速目标引发广泛关注。经济降速的同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国各省区市“十三五” 规划建议的字里行间,勾勒出中国“十三五” 时期发展的价值取向。未来五年之内,全国各地必须“精准施治”弥补各自发展的最大短板,这决定了五年之后全国层面能否如期兑现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

(1)简要说明“精准施治”弥补短板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2)请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简要说明如何实施“精准施治”?

 

查看答案

材料一: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我校为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收获,在2017年十月开展了以“润泽书香,塑造高尚灵魂”为主题的书香校园活动。努力创建“书香个人”“书香集体”“书香家庭”,努力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以丰富师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意义?

 

查看答案

2012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6周年。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的伟大长征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和精神财富。这是因为(  )

A.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B. 不同民族的文化会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查看答案

美国人能够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刻意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孩子培养成,将来有出息、有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教育方式的差异表明(  

A.文化差异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优劣        

B.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C.一定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D.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