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小学生守则》自2004年发布以来,对中小学生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小学生守则》自2004年发布以来,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及其身心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守则必须及时修订。

材料二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修订《中小学生奇则》的程序,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多方参与、反复论证,达成了广泛共识,于2015年8月27日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该《守则》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保留了2004年版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低碳环保生活等。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既能“高大上”,又能“接地气”,深受欢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版《守则》的修订体现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2)新版《守则》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l)在文化传承中,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新版《守则》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旧版《守则》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做到了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评分标准】“必要前提”与“必然要求”每点各计3分,总分不超过6分。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新版守则修订过程立足当代社会社会实践,深入基层调研等,实现了文化创新。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新版守则的修订一方面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其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另一方面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③面向世界。随采众长文化创新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守则的创新强调“国际比较”、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主体作用。新版守则的修订强调“基层调研、多方参与、反复论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作用。⑤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新版守则的修订克服了“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等错误思想倾向,实现了文化创新。 【评分标准】每点各计4分,答到4个要点即给满分,总分不超过16分。 【解析】 (1)上述材料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新版《守则》的修订体现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分析说明的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然后考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在文化传承中,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新版《守则》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虽然没有明确的知识限定,其实已经隐含了知识限定即文化创新,因此考生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主体作用、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定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 【解题技巧】巧解体现类的解答题 解答体现类的非选择题一般遵循以下几步: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指向。审读设问,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知识点或哪一知识范围,并在头脑中对此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的子知识点过电影似地快速回顾。 第二步,带着设问,审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同学们一定要带着问题分析材料,将知识指向和材料进行对接。材料一定要读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了解大概;第二遍精读细读,将材料中与本题所考查知识(或知识范围)有关的语句画出来,简明扼要地标明此处体现了哪一子观点,为组织答案做好准备。 第三步,作答。把知识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形成答案要点。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子知识点+材料某处体现了这一子知识点”的格式,也可以采用“材料某处体现了某一子知识点”的格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达到54. 9%,相对于2010年的52.3%、2011年的53.9%有所提高。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根据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韩国约为11本,法国为8.4本.日本为8.5本,美因为7本。2012年没有读过书的人群中有42. 8%的人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高达35. 8%的人不读书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

材料二  2013年5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瑞士参观访问。一位瑞士大学生问他,作为中国总理是否还有时间读书。李克强笑着回答,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总理曾在追忆自己的燕园生涯时说:“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温家宝同志也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当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说为什么两位总理都如此重视阅读。

 

查看答案

在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奖牌排行榜中,美国位居第一、中国位居第三(与英国仅仅相差一枚),这凸显了中美两国强大的体育实力。有人认为,奥运奖牌之争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非凡的综合国力,也折射出中美两国不同的外交风格。美国在田径、大球项目上长期处于绝对优势在外交上也显得霸气十足。中国则反其道专攻举重、跳水、游泳、乒乓球、排球等小目,井再次创造了中国“女排精神”、“郎乎精神”;这种方法也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特色:通过扩充不对称战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美国进行有力的抗衡。

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查看答案

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对于如何实现“碎片化阅读”由浅到深的转化.有学者提出可以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机结合以碎片化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这说明

①文化传播方式决定阅读内容的性质和作用

②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

③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只有“深阅读”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三字经》《弟子规》里面有强调孝道、言听计从、一味顺从等陈旧的东西,这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冲突的。这启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要(   )

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查看答案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人们对家的感悟取决于他的生活兴趣

②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

④筷子的使用在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传递着情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