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嘉祥驿 [唐]卢渥 交亲荣饯洛城空①,秉钺戎装...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嘉祥驿

[唐]卢渥

交亲荣饯洛城空,秉钺戎装上将同。

星使自天丹诏下,雕鞍照地数程中。

马嘶静谷声偏响,旆映晴山色更红。

到后定知人易化,满街棠树有遗风。

注释: ①唐僖宗乾符初年,年已六十岁的卢渥,出任陕观察使,洛阳饯送者甚多,“洛阳为之一空”。②棠树:《诗经·小雅》中以“棠棣之花”,喻指兄弟情义,此有和睦兴旺之意。

1.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写自己辞别故交亲人,穿上戎装,手持斧钺,有着上将一样的凛凛威风,志得意满之情尽显眼前。

B. “星使”指皇帝的使者,“单诏”指皇帝的诏书,此联写自从皇帝派遣使者颁下诏书,自己一直日夜兼程。

C. 诗的尾联猜想治所得百姓一定容易教化,百姓和睦,有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表明作者对完成使命充满信心。

D. 整首诗从眼前的景况写起,到预测未来结束,中间两联描述事由和路上见闻,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五违和之感。

2.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简要赏析。

 

1.D 2.①主要运用了衬托(或映衬)手法。②诗句以静衬动,在寂静的山谷中,马的嘶鸣声显得分外响亮;在晴空下,旌旗被青山映衬得更加红艳。③这里以分外响亮的马鸣声和更加红艳的旌旗色,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激情和完成朝廷使命的热切期盼。 【解析】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从眼前的景况”错,首联写自己辞别故交亲人,穿上戎装,手持斧钺,有着上将一样的凛凛威风,志得意满之情尽显眼前,应是从回忆写起。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诗人从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两个“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然感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描写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听到“一声寒雁”的叫声,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诗,用词考究。“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书事

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谪,绝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会携全家上坟祭扫。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双关、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蒙纱的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谓显贵出行,随从者前呼后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的三、四句,笔锋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B.“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写出词人的愉悦之情。

C.开头与结尾形成对比,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走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D.全词着眼点不在写灯节的繁华热闹和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

(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山中作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蓠。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陶令:陶渊明。④蛩: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自谦的说法,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B. 颔联两句用了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C. 尾联两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

D. 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比喻等。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2.诗歌颈联常为人称道,请结合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等,对颈联进行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