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选自《诗经·周南》)

[注]①螽(zhōng) 斯:常称为“蝈蝈”。②诜(shen)诜:同莘莘,众多貌。③振振:茂盛的样子。④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⑤绳绳(min): 延绵不绝的样子。⑥揖揖:会,聚的样子。⑦蛰蛰:多,聚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

B.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

C.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D.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浑然一体。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

B.“宜”有“多”的含义,本诗共六组叠词,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

C.诗中的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祝福,三次形象地描述了蠡斯的细节特征。

D.本诗通篇以虫作比,咏物也在咏人。寄兴于物,即物寓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的鲜明特色,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

 

1.B 2.A 3.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 B项“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错误,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应该是描写,后两句是颂祝。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 A项“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错误,此篇是祈颂多生贵子的,前篇《国风·周南·樛木》祝贺新婚幸福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已经给出了手法,答题时,也应尽可能结合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本题: 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六组叠词“诜诜”“薨薨”“揖揖”“振振”“绳绳”“蛰蛰”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由郎中历知安庆、汝宁二府。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崇古喜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隆庆初,加右副都御史。吉囊子吉能据河套为西陲诸鄙长,南扰河、湟番族,环四镇皆寇。其冬,进崇古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赵岢、雷龙等。数有功。吉能犯边,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吉囊弟俺答纳叛人赵全等,据古丰州地,东入蓟、昌,西掠忻、代。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归者接踵。其冬,把汉那吉来降。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崇古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讽之。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俺答大喜,屏人语曰:“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遂遣使,并请互市。崇古以,帝悉报可。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诏进太子太保。十五年,三封告成。又二年卒。赠太保,襄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

[注]①阑出:无凭证擅自出边关。②诇:音xiòng,侦查、探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古喜兵           谭:通“谈”,谈论。

B.崇古因此制俺答     念:考虑。

C.崇古以,帝悉报可   闻:听说(这些情况)。

D.岁省费什七           什七:十分之七。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B.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C.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D.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 -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互市是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D.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出。谥号始于西周,历代均由朝廷来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崇古通晓军事,保护一方平安。他任宁夏巡抚时,熟悉各边关的险要关隘,组织抵抗防守,接纳归附的盗寇,屡次出兵直捣敌巢。

B.王崇古善于用人,具有战略意识。他统辖陕西等四地区军务时,画出防区,分别授权给赵岢、雷龙等大将,屡屡立下战功。

C.王崇古巧抓时机,促使事况转变。把汉那吉来降,他认识到这是处理蒙汉关系的契机,于是厚待把汉,让其穿绯袍束金带,借机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

D.王崇古重视贸易,稳定发展边境。他广招商贩,听任贸易,数千里边地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了很多费用,出现了数千里军民安居乐业的现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在以上两则文字中,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B.颜回勤于学习,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

C.孔子希望大家能像颜回那样,能够刻苦学习,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D.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子贡以言语闻名,孔子批评他说话过分谦虚。

2.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认为,“吾与女弗如也”应解为“我与汝均不如”。根据这样的解释,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孔子的教育技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个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

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有一位兼司法官的县长曾和我谈到过很多这种例子。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伤了奸夫。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没有罪,何况又没有证据,殴伤却有罪。那位县长问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决不会到衙门里来的。

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制定法律,其目的就是保护个人权利,因为个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B.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生活在传统观念中的中国人对于变化的规则不能适应。

C.在农村,法律和传统伦理是矛盾的,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

D.现代法律与时俱新,强调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当时乡下发生的真实案例,是为了说明在乡下现代法律与传统伦理的矛盾。

B.费孝通的文章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生动具体的分析,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C.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将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的不同作为论述的基础。

D.文章末段针对现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文中所提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时的农村,诉讼增多,人们利用法律来为自己谋利,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B.费孝通对于新的司法制度在农村的实践心怀忧虑,认为法治秩序不能脱离社会基础。

C.在传统农村,人们遇到纷争,一般并不选择打官司, 而是寻求传统的调解方式。

D.“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这句话是不符合现代的法律观念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谣涿谓余以善淫。

(2)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3)___________,悠悠我心。

(4)____________, 池鱼思故渊。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_________

(6)岂不日戒,____________

(7)曾子曰:________,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不亦远乎?”

(8)《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慨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

(9)《游褒禅山记》中,说明达成目标,光有“志”与“力”还不够,还要借助外物的辅助才能实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氓》中女子借“_______________”来喻示任何事物都有边界,同时反衬氓变化无常。

 

查看答案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贵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这是《孔雀东南飞》中对太守家筹办婚事迎娶刘兰芝的铺陈叙写,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