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 刘庆邦 建敏是福来酒家的门迎。她上身穿的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

刘庆邦

建敏是福来酒家的门迎。她上身穿的是掐腰中式褂子,下面是黑色长裙,加上门口有几级台阶,建敏的身材显得很高挑。可老板说,她的笑应该自然些。她对自己的笑没法作判断,哪样儿算自然,哪样儿算不自然呢?在洗手间里,她对着镜子笑了ー下,又笑了ー下,笑着笑着,眼泪就浸出来了。

老板是建敏的姑姑。姑姑说,要是吃饭的客人太少,当老板的就赚不到钱给她们发工资。在福来酒家的错对过儿,开着另外一处酒家。建敏注意到了,人家的门迎是两个,人家穿的是粉红缎子的旗袍,上面花花朵朵,打眼得很。每到用餐时间,那间酒店的人总是比较多,这让建敏有些烦恼。她想,是不是自己当门迎当得不好。一天晚上,她把她的想法跟姑姑说了。姑姑说,好孩子,你当得很好。建敏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

门前街道刚翻修过,酒家门前还砌了两个花池,建敏一抬眼就把花池里的新土看到了,黑油油的,绒乎乎的。也许秋天不是种花的手节,花池一直空着。花池空着,建敏心里也空着。

建敏把池子里的细土用手攥过,一攥就春蚕一样在手心卧成一条。建敏闻了闻,苦盈盈,甜丝丝,还有那么一点腥,是熟悉的那种味道,一下子就吸进肺腑里去了。别人不种,她来种点什么不行吗?这个念头一撞,建敏心里就跳起来。

她打算种的是小麦。

别人家孩子到远方打工,父母都是为孩子包一把土,建敏的爹包的是小麦。爹说,麦子是你种出来的,想家了,你就闻闻。建敏点点头,没有说话。那天一大早,弟弟建根还没睡。她来到床前,叫着建根,我走了,你跟爹在家好好的。她叫得声音发颤,建根还是没醒。她把手伸进被窝里,弟弟的小身子瘦瘦的,脖子里涩拉拉的。她的眼泪再也包不住,呼地流了出来。娘死那年,弟弟オ一岁多,是她把弟弟拉扯大的。她代替娘的职责,把弟弟管得很严。有一次弟弟没完成作业,她抓过弟弟,打得很厉害。弟弟叫着,姐,姐,别打了!她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得打!她后悔不该那样打弟弟,心疼得差点哭出声来。她对爹说,我走后,你别打我弟弟。爹说,我不打他。好了,走吧。

建敏和酒家的姐妹们都住在酒家。酒店打烊时,建敏把带来的麦子分出一半,悄悄地往花池里撒。每撒下ー小撮,她就马上用脚趋趋,踩踩,把麦子埋住。她的样子很胆怯,生怕人家发现。一个姐妹问:建敏,你在干什么呢?建敏说,我看看月亮。姐妹们又笑话她了,你当在老家呢,城里这么多灯,早把月亮遮没了。

第二天一早,她就禁不住往麦地里看。她站在左边,看右边的麦地;站在右边,看左边的麦地。看着看着,她的目光就有些走神儿。她走神儿到老家去了,似乎看到大片大片的麦子已经出齐,并由黄变成了葱绿。

小麦没让建敏失望。一个早上,建敏开门一看,小麦发芽了。小麦像是听到了口令,说发芽,都发芽,说立正,都立正。而那些芽又是针形的,颇具锋芒的样子,像是不许人们碰,谁碰就扎谁一下子。建敏有些感动。

一对老人在街边散步。老太太说,快看,麦苗儿!老太太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老爷子低头一瞅,说不错,真是麦苗儿。老太太说,我看麦苗比花儿还好看呢!老爷子说,农民意识。建敏听见了,她禁不住想乐。一个像是当爸爸的、看见了,对女儿说,这是麦苗儿。女儿只看了一下。爸爸说,咱们吃的面包面条,还有馒头,都是麦子做的。女儿问,面条馒头都是白的,麦子怎么是绿的?爸爸笑了,说这是麦苗,麦苗还要抽穗,扬花儿,结籽儿,把籽儿磨成面,才能做成吃的。女儿长啊了一声。建敏再也绷不住嘴,粲然笑了出来。此后,建敏发现每天都有人注意她的麦子,有人对着麦苗能瞅好一会儿,还有人在麦苗前照相。建敏心说,这是我种的麦子,你们看吧。她对每一个人都很欢迎。

姑姑说,建敏,你现在笑得比以前自然了。

建敏说,是吗?我也不知道。

过春节时,酒家照常营业。爹把电话打到酒家,建敏一听爹的声音,就哽咽得说不成话。爹问,建敏,你怎么了?建敏使劲笑着,眼角还是有眼泪流下来。我挺好的,您身体好吗?爹说很好。我弟弟建根呢?学习用功吗?爹说,建根懂事了,知道用功了。建敏想跟爹说说麦子的事,爹说好了,就这吧。把电话挂了。

麦苗还存在着。到了清明,麦子起身了,只是显得瘦一些。她在心里对麦子说,对不起,实在是委屈你们了。她梦见麦子长得很好,一片绿汪汪的。除了麦子,还有油菜。油菜已开花了,东黄一块,西黄一块。建敏不记得自己种了油菜,怎么会开出这么多油菜花儿呢?醒来后建敏觉得有些可笑,原来她把北京的麦地梦成老家的麦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比描写两家酒店的门迎、城市的闪亮灯光与记忆中的家乡明月,在现实感触中表达对生活与美的思考。

B.小说采用插叙手法交待建敏离乡的情景,不仅勾连了前后文的事件与情感,也使结构更为紧凑,更具有艺术性。

C.小说中由北京的“花池”到建敏的“麦地”,由“北京的麦地”到“老家的麦地”,地点、称谓变化的背后是情感的变化。

D.小说语言平实,亲切自然,描写事物情态毕现,刻画人物如在眼前,看似不露声色的叙述,也蕴含着丰厚的情味。

2.小说中“麦子”是写人叙事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3.导演贾樟柯说过: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请联系这句话,探究小说中建敏“泪”与“笑”的深刻内涵。

 

1.A 2.(1)“麦子”是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建敏的乡土之思,建敏父女的深厚情感,旁观者不同的生活感喟 ,通过“麦子”构建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2)“麦子”是展开小说叙事情节的重要线索。建敏父女的惜别,生命成长的感动,故土乡村与异地城市的悲喜,通过“麦子”组织成绵密的小说叙述网络。 3.(1)“泪”是背井离乡的年轻姑娘建敏复杂感情的流露。建敏离开故乡到了大城市,对故乡反而更加眷恋,故乡成了她置身都市的精神寄托与安慰;(2)“笑”是建敏在城市生活中重新找到自我后精神欢愉的表现。建敏播种下来自故乡的麦子,播种下记忆与快乐,也获得了心灵与文化的精神皈依;(3)“泪”与“笑”的交织,折射出建敏远离故乡后对“故乡”复 杂而深挚的情感,反映了新一代乡村人在城市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本题中,A项,“描写城市的闪亮灯光与记忆中的家乡明月”赏析错误。小说只提及城市的灯光和家乡的明月,并没有展开描写。 故选A。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作用的能力。分析物象作用五方面: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环境作用,物象衬托了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人物作用,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情节作用,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麦子”是来城里打工的建敏从家乡带来的麦种,也是建敏在打工酒店前的花池里种下的种子,小说写建敏从埋麦子种子、看种子发芽、生长;周围人对麦子的观看、议论;小说围绕“麦子”展开情节,通过“麦子”寄寓情感,借助“麦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麦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物件,而是有了象征意义,在串联情节结构、揭示主旨和丰富人物情感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本题考查的是探究能力。首先理解“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的内涵,意思是,只有离开故乡的人才能真正体会思乡之情,故乡成为人精神的依托。然后分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反映的是新一代乡村人在城市眷恋故乡,寻找精神寄托当代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再结合小说中建敏“泪”与“笑”的情节描写,从而分析这些情感蕴含的深刻内涵。相关情节有:刚到城里打工时“笑着笑着,眼泪就浸出来了”;在姑姑酒店当门迎时“建敏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种了麦子后“你现在笑得比以前自然了”;春节跟爹打电话时“建敏使劲笑着,眼角还是有眼泪流下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心理学依据。现代西方学习心理学联络派的代表斯金纳认为: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变化,愉快的结果强化行为,不愉快的结果抑制行为。赏识和惩戒都是利用这一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惩戒就是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施以不愉快的结果,以抑制其不当行为。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教育学依据。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生活充满着各种规则和惩戒,教育要为学生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就不能一厢情愿地否定教育惩戒,否则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能炼出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法理依据。职责与权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管理学生的职业权利。权力意味着不可放弃,否则就是不作为,就是失职。同时,教育惩戒权还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权力,教师必须具有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专业自主权。教育惩戒权是其专业自主权的必然组成部分。

(摘编自“360百科”《教育惩戒权》)

材料二:

从9月24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规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罚站罚跑”,到11月15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除“罚站罚跑”,前后不到两个月,教师惩戒权因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又回到了讨论的原点。

教师惩戒权无法兑现,还与大多数家长不支持教师惩戒有关。对于教师惩戒,大部分家长只能接受口头训斥。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将教育惩戒权的具体规定下放学校主管部门。可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谁会去出台容易刺激家长的具体惩戒规定呢?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从现阶段来看,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并没有受到上位法的保护,教师惩戒权从纸上落到地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维扬书生く别让教师惩戒权成为纸上权利),“红网”2019年1月18日)

材料三:

事实上,对于“罚站罚跑”条款被删除,不必过度解读和担心。“罚站罚跑”的提法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而是基于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更理性、更审慎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其一味在“罚站罚跑”上纠结,不如多方倾听,将更有利于完善整个条例。

法律不宜、也不可能事无巨细。诸如“罚站罚跑”等具体措施不能广泛适用于各年龄段和各教育类型学生群体,也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更合理可行的惩戒措施。与其写入法律,不如下放权利。广东在全国率先用立法赋予老师教育惩成权,其意义不在于制定出哪些具体的惩戒措施,而在于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提出教师有惩戒权,并给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是一种职务行为,一旦产生意外后果,不能简单地把老师推向前台,甚至把老师当替罪羊,学校及主管部门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最大程度地消除后顾之忧,老师才能放心大胆地依法行使教育惩戒权。

(摘编自陈广江《比“罚站罚跑”更值得关注的是恰当行使惩戒权》,(工人日报)2019年11月19日)

材料四

首先,教育惩戒方式并不单一。它是一个有着等级区分的体系。“分级”意味着科学合理是教育惩戒的重要依据,要对学生不同的失范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教育惩戒也包含了训诚、督导、矫治、反省等内容,既有刚性又有弹性,体现着因材施教、因龄施教的理念。

而且,教育惩戒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要用正当且有序的程序组织起来。再者,教育惩戒不能没有校规校纪“配套”。不同等级的教育惩戒都给校规保留了空间。因为,教育惩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能够指引实施的“手册”。

最后,教育惩戒绝不是一罚了之。之所以如此注重体系化的建设,之所以在刚性之外保持灵活性,之所以如此看重兼顾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是因为教育惩戒终归为了教育。只有目的正确,才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定,继而选择适宜的方法。

(摘编自丹图《教育惩戒并非一罚了之》,《广州日报》2019年11月26日)

1.下列对“教育惩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方式,由于随后的结果变化会对当下的行为产生影响,教育惩戒对学生行为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

B.教育惩戒是一项职业权力,权力是不可放弃的,教师放弃教育惩戒就是失职,对教师专业权力的使用也会有消极影响。

C.教育惩戒是一种职务行为,一旦产生意外结果,无论是主管部门或者学校,都不应该把教师推向前台或让教师承担相应责任。

D.教育惩戒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立法的支持与保护,又需要校规校纪的配套指引,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学生没有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没有锻炼出承担责任与挫折的心理品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教育惩戒的缺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B.因材施教或因皊施教都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落实在教育惩戒中,就要区分不同的惩戒等级,从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失范行为采取针对措施。

C.教育惩戒的刚性在于立法明确并制定细则,教育惩戒的弹性在于下放具体实施给主管部门或学校,两者都出于教育惩戒的目的性考虑。

D.教育惩戒包含训诚、督导、矫治、反省等多项内容,如果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目的不够正确,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定或者采取适宜的措施。

3.针对《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中“罚站罚跑”条款从规定(草案)到删除(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的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分歧,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条款修订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重大社会历史转型的空间意识对文学艺术创作会产生深广的影响,生存空间的转接必然给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带来新的体验形式和表现样态。

在原始社会,幻想空间构成文化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当时,人的实践改造能力低下,自然对人来说是一种未知的神秘力量,人类只能依靠神话的幻想未解释世界,从而在文化中创造神话的幻想空间。幻想空间的艺术创造,表达了人类试图征服空间、改造空间的强烈愿望。

在农耕时代,土地空间的人工开拓和种植使人类可以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安居乐业,宁静的大地与乡村成为人最主要的空间生存形式,对自然空间的感受、认识和驾驭,成为文化空间的重要内容。前现代的古典空间意识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观念之上,古典作家在有限的、宁静的、非流动的自然空间场域中生存活动,他们的空间观念与自然大地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具有浓厚的自然乡土气息。以自然空间体验为基础,人类建构起“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及“情景合一”"的文化诗学。因此,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的艺术样式在古典时代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

现代以来,人类的空间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延拓展。人类凭借工业技术力量使主体征服改造空间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自然空间作为被主体征服的对象,成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主体力量的増强确立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形成了空间主体化的主体空间体验形式。在空间主体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超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文学艺术关注的最主要内容,艺术的叙事样态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多样。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空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城市化空间带给人新型的都市生存经验,由此形成全球空间、都市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等众多现代性空间意识,这些空间意识渗入浸润着艺术家的主体审美经验及艺术创作理念,使文学艺术获得一种现代的书写视角及多样的艺术形式。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信息科技的空间技术应用,使国际化大都市空间生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当代空间形态及文化形态。后工业信息时代的空间技术化主要表现为空间的媒介化,媒介空间、虚拟空间成为人类感知空间的基本形式。媒介空间的生存形式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界限,文学艺术的空间形式演化嬗变为虚拟变形的后现代景观。

(摘编自谢纳《空间美学兴起的当代文化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时代的艺术家所创作作品的风格和内容,取决于其所处的生存空间。

B.原始社会中,人们利用幻想空间的艺术创造来表达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C.对土地空间的感知和把握,构成了农耕时代文学创作的主要思想背景。

D.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信息科技的空间技术应用改变了空间的基本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构先总后分,开头先提出论点,主体部分再围绕论点分阶段展开论述。

B.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立论基础,论证了文学艺术创作会受空间的制约与影响。

C.第四段论述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空间意识,体现了联系的、发展的理性思维特征。

D.作者把不同历史时期作比较,意在说明空间意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文章的观点,作家必须要有现时的空间意识才能符合主流的创作趋势。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以自然空间体验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理念。

C.进入现代以来,自然对人类空间意识的影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渐趋削弱。

D.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文化空间的转变,也会给艺术创作带来新体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备受各界关注的郑万、郑阜、商合三条高铁线已开通,有机链接了河南“米”字型高铁沿线的一些文化名城。

材料二:今年的《故宫日历》以表现故宫建筑为主,展现出紫禁城600年历史画卷,有全景有细节、有人物有故事、有历史有文物,成为推介故宫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材料三:“美食博主”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展开,她的粉丝遍布世界各地。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在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运营商公布了5G室内基站参考设计。未来,运营商或为每户安装不同功率的基站。室内基站具有高度灵活、易部署和可管可控等特点,这使得其成为5G室内通信的重要解决方案。同时,5G基站趋向微型化,设备功率会随之变小,辐射量也会很有限,不会带来巨量电磁辐射。相对于5G室内基站,传统Wi-Fi技术不具备完备的移动性管理和安全管理能力,不属于通信网的标准接入单元,无法从根本上代替室内基站。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和平与发展,是一个铜板的两面:____,和平保证发展。没有发展为基础,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实现持久和平;____, 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建国初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改革开放之初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再到强调并重申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不仅从来没有动摇过,____,在发展中创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