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和平与发展,是一个铜板的两面:____,和平保证发展。没有发展为基础,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实现持久和平;____, 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建国初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改革开放之初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再到强调并重申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不仅从来没有动摇过,____,在发展中创新。

 

①发展促进和平 ②没有和平作保障 ③而且一直在继承中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每处不超过12个字”。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 本题: 主要讨论的话题是“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第一空,结合上文“和平与发展,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和“和平保证发展”,推测此处为“发展促进和平”;第二空,结合上文“没有发展为基础,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实现持久和平”和下文“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推测此处为“没有和平作保障”;第三空,结合上文“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不仅从来没有动摇过”,尤其是“不仅”,后边应该与其构成“递进”关系,以“而且”引起,再结合下文“在发展中创新”,可推测此处是“而且一直在继承中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_     __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缩态势初步得到      ,流城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加快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_  __,百姓生活得到显著      。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     ),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世闻名  遏制  涌现  改善 B.举世瞩目  遏制  涌现  改善

C.举世瞩目  限制  出现  改变 D.举世闻名  限制  出现  改变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治理工作难度很大,绝非朝夕可成

B.一些突出的问题在当前黄河流域仍然存在

C.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D.黄河流域治理工作是-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B.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C.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化明显提高。

D.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化明显提高。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崇尚美好的德行,至死也不改变。

(2)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两句,写朋友不惜金钱,备下美酒佳肴为自己饯行。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以地位和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现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陆游

今皇神武是周宣,谁赋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京洛雪消春又动,永昌陵上草芊芊。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冬,此时陆游已罢官还乡.②周宣:周宜王姬静,周朝中兴之主.③永昌陵:宋太祖赵匡胤陵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宋孝宗比作周朝中兴之主周宣王,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

B.颌联中“历数”即天命,“天历数”“宋山川”表达诗人对统一的信心。

C.颈联作者选用“尚”“虚”二字,表达了北伐无望、报国无门的沉痛、悲愤。

D.诗歌运用“周宣”“和亲”两个典故,融历史、现实为一体,诗意深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说。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日:“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卒使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爽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日:“息壤在彼。”王日:“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因甘茂言于秦昭王日:“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扦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般,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然则伐秦之形成矣。”秦王乃下师于般以救韩,楚兵去。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爽争之不能得公孙柬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逢苏代,日:“臣得罪 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愿君振之。”苏代许诺,谓齐王日:“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齐王日:“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日:“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蛸曰:“寡人欲置相于秦,甘茂,可乎?”对日:“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B.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C.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D.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边站立的丞相。文中樗里子是右丞相,他的职位低于甘茂。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C.上卿,夏商周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是其中最高的等级。

D.合婚,是男女双方订婚前合八字的旧俗,文中指结成婚姻,是秦楚之间的政治联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征战南北,屡立战功。他受到秦惠王重用,率领军队平定汉中;秦武王时,又平定蜀地之乱,被封为左丞相。

B.甘茂知难而进,终获胜利。受命攻打宜阳时,久攻不下,秦武王想要撤兵,甘茂说服他继续攻城,最终攻克宜阳。

C.甘茂不负所托,助韩脱困。楚国围韩而秦不肯救,甘茂传达了公仲侈对各国间利害关系的分析,促使秦国出兵解围。

D.甘茂逃奔异国,客死他乡。他虽能力出众,却遭受排挤,被迫逃到齐国,其后再未担任要职,至死也没能回到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愿君振之。

(2)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都街的燕子叫着齐福仁的名字

侯建臣

齐福仁每天都要到北都街甲一号去转转。

其实那地方已经不叫北都街甲一号,已成了旧城改造的工地。但齐福仁还是习惯这祥叫,他只是感觉北都街甲一号述在那儿,感觉城市道路总是拓宽,可是无论怎么拓,却仍然是拥挤的。

北都街处在城市边缘。那儿是原来的瓦沟村,一个出瓦的地方。当年瓦沟村的人想到城里,还得过一条小河,小河原来不小,叫玉河。据老人们说,当年的玉河,一望无边,堆金积玉,波光粼粼,十分好看,是古城八景之一。村民们傍着玉河种菜,一哇畦的白莱、大葱,也有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花儿,黄灿灿地晃人眼。

齐福仁是老大学毕业生,一个穷人家的孩子,靠着母亲的坚持上了大学留在了城市里。他最早住的是排式平房,有一个小院子,能种种莱。后来住的是楼房,可他并不开心,感觉楼房切断了他和土地的联系。于是,他把楼房处理掉,在北都街这一块,也就是瓦沟村买下了一个小院子,又开始了他的城市化农村生活。

没想到,在齐福仁有生之年,城市建设的步子却走到了北都街。搬离的前一晚,齐福仁是睁着眼看着院子上空的那片天空过究的。离开时,院子里的玫瑰还长着,房檐下的那窝燕子也还在。齐福仁没有回头,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他是不会再回这里了。可是搬走后没几天,很少做梦的他就从梦里哽咽着醒来了。在梦里,他看到了院子里的玫瑰花都耷拉下来了,还听到了几只燕子边飞边喊:齐福仁,齐福仁。

第二天,齐福仁早早地起来,脸没洗就来老院子了。

北都街的住户都搬光了,一片破败。一只流浪狗在街边的一块石头,上卧着,见齐福仁走过来,竟然站起来摇了摇尾巴。绕过垃圾堆,走进小院子,玫瑰竟然还在,而且开得正艳。檐下的燕子窝却没了,有些碎毛散落在地上。齐福仁总感觉耳边有燕子的声音,抬头看,天却是空的,似乎连这个城市上空经常会有的白云也没有了。

那条狗一直跟着他,它离他有一-段距离,他走它也走,他停它也停。但到了快要走出北都街的时候,那条狗却停下了,他回头看它的时候,它也看着他。他再往前走,它就往回走了。当他走出好远,回头看,它又卧在刚才的地方了。

每一次去,那只狗总在那儿。有一次还见到了一个二十多岁、行动有些迟缓的男子,他朝齐福仁笑了一下,就盯着北都街那一片正在破败的老院子,眼睛里竟然是一片阴霾。

似乎是有了约定,每天齐福仁、那个男子和那条狗都会在上午九点准时出现在北都街。

某一天,齐福仁来的时候,没有看到那条狗,等了将近半天,也没见它的影子。那个男子倒是还在,一直看着一个什么地方,那么专注的样子,齐福仁都不好意思打扰他。

齐福仁的心里空空的。沉沉的,就像惦记着一个自己的家人。离开时,他一遍一遍地想,它是不是死了?让人打死吃了肉了吗?掉到下水道里出不来了吗? ……

雨拖泥带水地下了好几天。齐福仁呆在家里坐卧不宁,心也变得湿湿的。

那个男子还在看某个地方?

那只狗还在那儿卧着?

齐福仁迫不及待地出门了,走在雨地里,一大群雨滴恶作剧一样一齐朝着他的脸上拥来。

那个地方是空的,狗不在。那棵树下也是空的,那个男子也不在。他的心就揪得紧紧的。

可是……可是……他怎么又看到他们了呢?那只狗不是就在一个地方站着吗?那个男子不是也在一个地方站着吗?他们似乎一直在等着他,他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不是在怔怔地看着他吗?齐福仁的眼晴湿湿的。

许是下雨的缘故,意外地,齐福仁走进了工地。他的身后,跟着那条狗,跟着那个男子。远远看,举着伞的齐福仁像是个领队,后边紧紧地跟着他的队伍。似乎是,他们的步子还踩着某个点儿,那沙沙的雨声倒更像是为他们喊的口号或者吹出来的哨子声。雨冲刷走了旧的印迹,那一排一排向上生长着的新墙们,也像雨一样,把齐福仁心底所有的记忆都挤没了。或许呢,把那条流浪狗和那个男子的记忆也都挤没了……

齐福仁叹了一声,突然就软软地倒了下去,像是做着一个舞蹈动作,慢慢地慢慢地就倒了下去……

坐在轮椅上的齐福仁又去过几次北都街,新楼房一天一天长高,可他的心总是空空的,有什么东西能把他心底的空补_上呢?

齐福仁到底也没有等到回迁的那一天。

离开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的玫瑰花,还听到了燕子的叫声,燕子的叫声不是别的声

音,却声声在喊:齐福仁,齐福仁。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小说前三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道路拓宽后仍然拥挤、玉河变成小河等,引人深思。

B.作者擅用细节描写,如写那个男子“盯着北都街那一片正在破败的老院子”时,用--个“盯”字,就形象地刻画出了他的心理。

C.文中的“雨”引出了下文的“狗不在”“那个男子也不在”,使小说的情节发生了突转,暗示了小说主人公也必将不在的结局。

D.文中多次出现“空”这个词,由“天却是空的”到人的“心里空空的”,写出了主人公齐福仁在搬离老院子后难言的心理感受。

2.小说是如何表现城市化进程中普通百姓“安土重迁”的心理的?

3.小说为什么先后两次写燕子叫着齐福仁的名字?请结合文本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