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说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樊迟问稼”)。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这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B.《周礼》有关于学校的细致描述,证明周朝开办了学校,这是不可怀疑的。周代学校叫“庠”,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相反。

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只教授“六经”等儒家经典。

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

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有很重要的教化作用,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教育理念是首先培养学生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其君子人格,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

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工匠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

C.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中“师为道存”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

 

1.C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相反”这个地方。从原文“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可知,韩愈的观点和秦汉或先秦以前的儒家主张并不矛盾,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错在“证明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这个地方。从原文“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可知,说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是主观臆断。 故选A。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项,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韩愈《师说》“师为道存”观点并不是错误的,但是只论证了“师与道”关系的一个方面,是不够完整的,选项曲解了作者的意思。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这是蒲松龄对山东煎饼的赞美。“鏊子烧热,面糊摊开,杂粮面糊快速成形,蒸汽弥散,空气中浸润着朴素的甜香……刚出锅的煎饼又脆又香,彻底放凉,就慢慢回软变韧。”这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对煎饼制作工艺的介绍。

山东煎饼以沂蒙煎饼为代表,小麦、大豆、玉米、谷子、地瓜面都可以烙成煎饼,但凡蔬食,无论荤素,都可以卷到煎饼里食用,可谓“兼容并包,无所不行”。当年“小米加步枪”帮子弟兵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实那小米是被加工成煎饼的,因为只有煎饼便于携带,吃起来方便,无需再支灶生火。

过去煎饼主要靠手工制作,耗时费力。随着生活节奏饼也更多地被端上了现代人的餐桌。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借助“煎饼”这一载体,完成写作。

(1)作为沂蒙学子,在城市就读大学后写给家人的信;

(2)学校“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主题演讲稿;

(3)新闻报道《中国儿童:自信求新是优长,包容坚韧是短板》的读后感;

(4)国庆节前夕,写给某位曾经在沂蒙大地战斗过的老兵的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本报讯(记者 刘婧)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据了解,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着国际科学界的崇高荣誉。该奖项从1984年开始每年颁发1次,每次获奖人数仅为1人。王中林凭借在微纳能源和自驱动系统领域的开创性成就获得本年度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出 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要求:请将画线句按下面例句的句式改写成表示充分条件的句子。

例句:如果没有事物情况 A,则不一定没有事物情况 B;如果有事物情况 A,则一定有事物情况 B。A 就是 B 的充分条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是时光的碑刻。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谷雨,春天最后的节气,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季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极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古时人们将谷雨分为三候:初候,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先民观察总结的物候不只是偶然挑选以做记认岁月时令的符号,在与人类共生的历史里,也以其物性与众不同,进入了人文殿堂。不仅浮萍是一味中药,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它因有漂泊无定之意而常被用作感慨人生如白衣苍狗。张岱《夜航船》中说“布谷即斑鸠。”谷雨时节,布谷鸟若不梳理羽毛,则可能说明农作物歉收,天地不洽,便难以政通人和。诗人们更是移情于物,却将布谷与亡国相联,在它身上寄托无限哀伤。戴胜鸟降于桑树,提醒人们养蚕,如若不落,政令教化便会落空。于是,戴胜便成为吉祥鸟,也是春暖大地的象征。沿节气行走,谷雨在知性的诗中跳跃,于雅士的茶杯中飘溢,在农人的梦里浸润。或许,只有在茶的清香中,谷雨的另一个阐释才具有说服力。古文字中,“谷”“浴”最初的读音与意义并无二致______,无数从寒冬蜷缩过来的脊梁都期待着酣畅淋漓地释放。

1.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浮萍不仅是一味中药,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

B.不仅浮萍是一味中药,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

C.浮萍不仅是一味中药,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

D.不仅浮萍是一味中药,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场透雨真正的浇濯对象,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

B.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被一场透雨浇濯的真正对象

C.一场透雨把我们当成真正的浇濯对象,这又何尝不像那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

D.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被一场透雨浇濯的真正对象,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

3.文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进行替换的一项是( )

A.与众不同(异乎寻常)

B.白衣苍狗(白驹过隙)

C.政通人和(河清海晏)

D.并无二致(相差无几)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个十分精炼的句子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__________________”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