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 余秋雨 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

余秋雨

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腊梅,淡淡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近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摄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花,仅仅是一枝刚开的花,但在这儿,是沙漠驼铃,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放晴。病友们看了一会儿,慢慢侧身,把位置让给挤在后面的人,自己在院子里踱了两圈,又在这儿停下,在人群背后耐心等待。从此,病院散步,全成了一圈一圈以腊梅为中心的圆弧线。

住院病人多少有一点神经质。天地狭小,身心脆弱,想起了什么事怎么也排遣不开,听人说,许多住院病人会与热情漂亮的护士产生一点情感牵连,这不能全然责怪病人们逢场作戏,而是一种脆弱心态的自然投射。待他们出院,身心恢复正常,一切也就成为过眼云烟。

现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腊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与我同病房的两个病友,一早醒来就说闻到了腊梅的香气,有一位甚至说他简直是被香气熏醒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病房离腊梅不近,至少隔着四五十米。

依我看来,这枝腊梅确也当得起病人们的执迷。各种杂树乱枝在它身边让开了,它大模大样地站在一片空地间,让人们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态。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实在难以想象,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花瓣黄得不夹一丝混浊,轻得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影,娇怯而透明。整个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叶落枝黄地闹了一个秋天,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腊梅铺垫。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铅蓝色的天空摇撼。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在腊梅跟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这里的美学概念只剩下一个词:冷艳。

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各个病房的一件大事。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细数点。这种情况有时发生在夜里,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枝间。月光下的腊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唯有晶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清香和夜气一拌和,浓入心魄。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腊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护士低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这般风寒?还不快回!

站在底楼檐廊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地看着腊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蓓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腊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腊梅时,腊梅被病友们“簇拥着”,“我”是“踮脚”才看到的,腊梅点燃了一个个饱经病痛折磨的人的热情。

B.为了平息病友们关于大雪是打落花瓣还是催生更多蓓蕾的争论,护士自告奋勇去数,文章描绘护士数腊梅时运用了动作描写。

C.本文的题目意蕴丰富,内容上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另外,也设置了悬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D.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抒发情感,文章既歌咏了凌寒而开的腊梅,同时也赞美了细心照顾病人的护士。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C 2.①运用细节描写(或拟人手法),细腻地写出了腊梅历经沧桑,貌死实生的外形;②赞颂了腊梅顽强的生命力,丰富了文章主题。 3.①最后一段写为病友们冒雪数腊梅的护士全票当选“优秀护士”,使围绕腊梅的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②呼应上文护士冒雪数腊梅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严谨;③突出白衣天使冒雪用自己的“低头仰头细数”感动、温暖了病友们那一颗颗寒冷的心,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解析】 1.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也设置了悬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分析错误,本文的题目并没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这一作用。 故选C。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划线句子“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缠满了……皱纹”“伸展着一个……造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腊梅历经沧桑,却又貌死实生。“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枯死”“伸展”,文章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赞颂了腊梅顽强的生命力,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 文章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分析其作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①从内容上,收束全文。文章围绕腊梅开展故事,开头写腊梅开花,引发病人驻足,中间写下了大雪,病友担心腊梅凋谢,最后一段写为病友们冒雪数腊梅的护士全票当选“优秀护士”,使围绕腊梅的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②从结构上,呼应上文。本段呼应了上文“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③从文本所包涵的丰富意蕴和主题上,升华了主题。病友们担心腊梅凋谢不肯回到病房,白衣天使为了病友不顾严寒冒雪数腊梅,最后当选为“优秀护士”,这一段突出白衣天使冒雪用自己的“低头仰头细数”感动、温暖了病友们那一颗颗寒冷的心,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官方配套活动之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政府正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效能,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我们欢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在内的各国农业和食品企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监管总局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界同仁共同努力、携手共治,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政府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百姓消费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把“四个最严”要求落到实处,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格的标准,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收获,是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民间友好工作赢得广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愿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水平,让国内外民众共同分享贸易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

(摘编自2018年11月6日《证券日报》)

材料二:

(摘编自2018年3月10日《中国健康报》)

材料三:

食品安全治理属于世界性难题。有效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我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研究我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时刻不可忘记这一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美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事业是理念与实践的生动结合。在新时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安全领域,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从全球的范围来看,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创新是食品安全治理中最为艰难、最富智慧的。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艺术、法律、宗教、习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是分层次的,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等形式;文化具有传承性、渗透性、持久性等。食品安全的治理使命、治理愿景、治理价值、治理战略等,是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最精髓的内容。

(摘编自2018年11月29日《中国食品安全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政府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

B.“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举办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C.材料二表明,中国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所关注的各因素中关注度最低的是有无负面消息,对产品包装也不够关注。

D.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有了食品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还将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美味等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只有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才能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百姓生活水平。

B.食品安全治理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习俗等的分层次的复合体,其创新是食品安全治理最核心的内容。

C.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对食品的安全性的关注度还不是特别高,消费者关注相对较多的是食品的价格。

D.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与收获。

3.如何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是热的,诗却是冷的。或曰也有热闹的诗,比如辛稼轩的《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彩灯错落,明月香车,是何等欢乐、繁华。可你往后面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繁华热闹之外,只影伶俜的伊人,才是词人措意所在。元宵夜的香车宝马,拉开一场大戏,而诗意却在那灯火阑珊之处。再比如宋祁的《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说着一“闹”字境界全出,历来说诗者,也同声称赏此一字一句声情绚烂。可你再读下去:“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春之生机对照迟暮之凄冷,花间晚照虽美,又留得住几时。唱罢新词,暮霭卷起枝头红杏,此中理伏的凄凉意味,岂可与人言哉!本词可与欧阳修《采桑子》对读:“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喧器与繁华之后,总有多多少少的沉静与落寞,只是有的说出来,有的一直掩藏着。

热笔是戏,冷笔是诗。戏是众声喧哗,万象纷呈;诗是晨昏独语,问天地苍茫。戏是表现人生世态的现场与表象,诗则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追问与思考。戏中有诗,才能具备厚度和深度。《红楼梦》每一个小结果中,多以诗笔绘制安静而忧伤的意境,收束该节的戏剧冲突;而全书大结果,从烈火烹油到白茫茫一片大地,也是热起冷收。前举辛、宋词,前半不乏热闹的戏份,后半归于沉寂,皆同一机杼。这一结构形式,是文学表现的技巧与方法,更是艺术与人生的宿命,而以诗为承载。

诗中自可有戏,亦无妨纷繁喧阗,然必得收视反听,宁静致远,方为本色。从发生与应用来看,诗情沉潜酝酿,需要安静的环境与心境,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哪怕是写热闹的情景,也要安静地构思。而从诗的审美接受来说,是独语与私密的心灵对话。尽管对应的读者千千万万,但每一位皆是独立的单线感应。钟嵘《诗品序》论及诗的发生与应用,既有离群、幽居的“怨”,也有嘉会寄诗的“亲”与“群”。可一旦举例,却尽是“楚臣去境,汉妾辞宫”“骨横朔野,魂逐飞蓬”“塞客衣单,孀闺润尽”……只剩下孤独、寂寞与怨恨了。嘉会的“亲”与“群”,设若只是急管繁弦,红灯绿酒,与人生本相,终究茫然有隔。山阴兰亭,滕王高阁,所以为千古文坛之嘉会,是其“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与夫关山萍水,天地飘零之叹。至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类,知热而不知冷,以横溢才华作逢迎文章,甘为弄臣词客,何足与之道哉。

诗之终极是“道”或“存在”,悲悯杳惚,万象融和,最终也归于寂静。由始而终,诗就本质而言是安静、淡泊而深思的,这也是诗人的气质。《红楼梦)中,最具此类气质的是林黛玉,她是全书最为寂寞、忧伤而安静的人。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中国小说史略)),换成黛玉,似更为恰切。黛玉喜散不喜聚,盖因聚时欢喜,别时冷清,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黛玉之慧在此,以其对笙歌散尽的悲寂领会,成为大观园中第一等诗人。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此为诗之生态环境。万物静观,静定生慧,慧而生大悲悯,诗以此澄怀观道,抵认彼岸之幽玄。当代作家张炜在《融入野地》中有段独白:“漫漫夜色里,谁在长思不绝?谁在悲天悯人?谁在知心认命?”这个“谁",就是诗人。

至于奔走逢迎,呼朋啸侣,封坛拜号而自诩为诗人者,古小说有描摹:唐德宗开制科,搜访怀才抱义,不求闻达者。有人于昭应县逢一书生,奔驰入京,问求何事,答曰:“将应不求闻达科。”(《因话录》卷四)缘木以求鱼,方枘而圆凿,此“诗人”与彼应举人,何其妙肖!

(摘编自李翰《诗的高冷与寂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热,戏是众声喧哗,是表现人生世态的现场与表象;诗冷,诗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追问与思考。

B.诗的热起冷收(如辛弃疾、宋祁的词),既是文学表现的技巧与方法,更承载着艺术与人生的宿命。

C.鲁迅先生认为宝玉喜聚,宝玉能领会“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反映出宝玉本质上有诗人忧伤、悲寂的性情。

D.那些善作逢迎文章、甘为弄臣词客的诗人,只知热不知冷,无法体会到诗的本色,是不值得与其论诗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诗意、诗情、诗道、诗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论证了诗的高冷与寂寞,论述全面而又深刻。

B.文章第三自然段从诗的发生与应用、诗的审美接受等方面论述了诗的本色是宁静致远。

C.文章例证丰富,举了许多唐诗、宋词的例子,给读者以直观的感性认识,使论证极有说服力。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如诗的热起与冷收的对比、“此‘诗人’与“彼应举人”的对比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辛稼轩《青玉案》中,彩灯错落,明月香车,何等欢乐、繁华,所以李翰认为这是热闹的诗。

B.戏中只要有诗,就具备厚度和深度;诗中自可有戏,但是要收视反听,宁静致远,方为本色。

C.因“亲”与“群",因急管繁弦,红灯绿酒,所以山阴兰亭、滕王高阁成了千古文坛之嘉会。

D.结尾应举之书生与奔走逢迎、呼朋啸侣的“诗人”一样,都是缘木以求鱼、方枘而圆凿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我们对自己己经拥有的东西很难得去想它,但对所缺乏的东西却总是念念不忘。”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人生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二是得到了一生中最想得到的。”

一个独眼的朋友说,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他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自己缺什么。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017年寒假,厦门理工大学发出10万元“亲情红包”鼓励学生回家过年。可见,物奖励必然能让更多学生假期回家看看。由此可知,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外在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德行,只要学生有了好的德行,大学教育就是完美的教育。

①质奖励未必能让更多学生假期回家看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班风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①将________  ___改为____________;②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

③将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④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_;

⑤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