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芦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蠡,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迭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重年的回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泉。写到故乡,陆蠡的笔端总是满蘸着深情。

陆蠡是一个地道的天台山人,他的血脉中涌动着天台山人特有的激情,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品格上。忠诚善良,讲义气,富有正义感,不趋时媚俗,有一副热心肠,为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天台人所应有的优点,在陆蠡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平时,陆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诗人柯灵说:“他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在他失踪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写纪念文章,最为敬仰、最为赞道的是他的崇高心灵和无私品格。巴金先生在怀念他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认识不少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他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这样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献给过第二个人了。

陆蠡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骨气的天台人,他以自己34岁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我们的时代需要陆蠡的精神,需要陆蠡那样的硬气和实干,需要那种知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信念。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章,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由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陆蠡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他文思敏捷,深受县知事的激赏。12岁时到杭州补习英语,从此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B. 日本人审问陆蠡时,陆蠡的表现是“坦然”“毅然”“断然”,他态度明朗,回答斩钉截铁,正义凛然。一字一句,可谓气壮山河。

C. 陆蠡被巡捕房拘捕之后,不久便被转到日本宪兵队。后来,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陆蠡终无音讯。他应该是死于日寇手中。

D. 在陆蠡34年短暂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从求学、任教、主持出版社工作到牺牲狱中的历程,用他的生命在天地问书写了一一个大写的“人”。

2.陆蠡的“硬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有人说是陆蠡优美的散文打动了读者的心,使他留名青史;也有人说是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读者,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1.A 2.①思想进步,坚持斗争。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出版工作,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②营救同事挺身而出,在得知同事被巡捕抓走后,直接去找巡捕房交涉,针锋相对,毫不畏惧。③面对日本人的提问,直面回击,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观点一:是陆蠡优美的散文他留名青史。①散文的内容多为故乡山水童年回忆。②散文的情感,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他特有的激情和深挚的眷恋。③散文的主旨表达了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④散文风格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乡土气息浓郁。 观点二:是陆蠡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①富有正义感,充满爱国热情。面对巡抚,面对日本人,他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忠诚善良,淳朴,厚道,他所保有的一个地道山乡人的本质是它能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③热心肠,讲义气,挺身而出营救同事,不惜牺牲生命。④默默耕耘,注重实干,沉默寡言。不趋势媚俗,殷勤地献于世人”。 观点三:人们永远怀念陆蠡,既是因为他的优美散文,又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解析】 1.此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涉及到概括中心意思、理解重要内容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全文进行阅读,掌握文本大意,把握文本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对文本进行理解,理解的时候可以把每个选项和文本对比,找出说法不同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分析判断正误.A项,错误在于,陆蠡是在13岁考入高中后才“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的,而不是如该项所说是“12岁”.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的要求“陆蠡的“硬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然后通读全文,梳理情节,找出与陆蠡相关的主要情节,分析其“硬气”之处加以解答,本题中, “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得出陆蠡思想进步,坚持斗争;从文中“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可总结出面对敌人时:“针锋相对,毫不畏惧”;从“在日本人面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可看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考生据此分析作答。 3.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可以选择题干中两种观点中的一点,也可把题干中的两种观点综合起来作答.若认为是陆蠡优美的散文使他留名青史,可从陆蠡散文的内容、主旨和风格方面分析.若认为是陆蠡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可从其富有正义感,充满爱国热情,有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方面;忠诚善良、淳朴厚道的方面;热心肠,讲义气,能挺身而出,营救同事的方面;从他默默耕耘,注重实干等方面分析.若认为是既因为他的优美散文,又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人么永远怀念的人,则可综合上面两方面观点进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对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又源于何时等问题,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近读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卷二有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记载,对回答中秋节是怎么起源和源于何时这两大问题大有作用。现将这段文字照录如下:

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属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

此文所记为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事。

圆仁关于中秋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的记载,大致可信。因为我国古代一些专记岁时的专著如汉崔亮《四民月令》、晋周处《风土记》、梁宗擦《荆楚岁时记》、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唐韩鄂《岁华记丽》等书,均未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事;类书如编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唐中期编《初学记》等,其岁时部亦不记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日用书《书仪》,也不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些似乎都告诉我们,唐以前,中秋节或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再来看看当时文人在八月十五的聚会,就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八月十五夜,他们都习惯于在一起吟诗赏月。如《白居易集》中,就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值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对酒玩月偶题是诗》(卷十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卷十七)《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卷三十一)等五首以“八月十五日夜”为题的诗作,若不是把此日夜当作节日,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当非无据。

此节得以从新罗“引进”,有其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首先,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唐欧阳詹所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中;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种看法,代表了崇尚中庸之道的国人意识。“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正好说明八月十五日夜是立节的佳辰。

其次,关于月的诸多神话传说,也是中秋节形成的节俗文化基础之一。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传说,均极为优美和富于传奇性。

其三,古礼“秋分夕月”和秋社俗,也应是中秋节形成的又一个文化基础。秋分和秋社均为八月节,其时间一般都在八月十五日前后,甚或同时。如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秋社日为八月十五日,次日即为秋分。社日是农业大国的重要农事节日。社为土地神,“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社日是祭社神的日子,分春秋二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秋社。前者“祈年”,后者“庆有年”。两次社祭,家家户户“结综会社”,非常隆重。秋社和秋分这两个传统节日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一两日或同时,毫无疑问对中秋节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节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国的起源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B. 中唐时代,民间已经盛行中秋节,此节的民间文化已比较普及。

C. 从文献记载看,唐以前,中秋节应该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D. 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可成定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日僧圆仁的文字,说明作者赞同中秋节起源于新罗之说。

B. 文章列举古代文献,进一步补充论证日僧圆仁的分析是大致可信的。

C. 文章罗列白居易的诗作,是为了佐证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

D. 文章选用诗句“最团圆夜是中秋”,指出八月十五月团圆,适合确立为节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深厚的汉文化基础是中秋节起源问题中值得探讨的价值内涵。

B. 唐欧阳詹认为国人崇尚中庸之道的意识渗透在节日文化之中。

C. 周天子为自己确立的社,叫王社;晋侯为百姓确立的社,叫国社。

D. 社日和秋分的民俗对中秋节的形成曾起过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一天,清扫庭院后,偶见一棵树苗倚石而长,生机盎然。“若替它搬开那块石头,它一定会长得更好吧!”这样想着,我便用力将压在树根上的石头搬走了。隔了几天,再到后院,竟发现那棵树苗倒在地上夭折了。

材料二:一位书法爱好者总是用废旧的报纸练字,虽然很用功,却没有什么长进,于是他就去向著名的书法大师请教。大师了解情况后,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用最好的纸来写呢?那样,你就会写得更好。”书法爱好者很奇怪地问原因,大师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字:“逼”。书法爱好者明白了这个字的奥妙,就按照大师的指点去做,终于获得了成功。

要求: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明确立意,自选文体,白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恰当之处,请指出并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生命重于天,暑假将至,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防溺水已成当务之急的大事。校学生会倡议:全体同学要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率先垂范,拒绝野泳,并号召家人亲朋远离危险水域,大家可以以跑步,打球等安全方式锻炼身体,避免溺水事故不再发生。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三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意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要提高国家的科学能力,就要克服一些弊端。如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对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都很能考试,    在真正的实际工作中却缺少竞争力。这里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有东方文化的影响。真正的现代教育    靠背书本,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A.     不但  而且 B.      不仅  而且

C.     不是  而是 D.  不过   不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