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老头心里思忖道。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B. 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痛恨。

C.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D. 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

2.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任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B 2.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3.①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②情节结构: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③人物塑造: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形象,B项考核情节,C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内容,其中B项,“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痛恨”是过度解读了,主要体现了老人渴望幸福生活的内心状态。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文章的结构、主旨、形象等角度分析,从环境本身看,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从人物的角度看,暗示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从结构看,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的个角度作答,从情节结构看,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从主题思想的角度看: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流传极广。此语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意是指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文中以嵇康之子嵇绍为例,表面上批判的是魏晋人清谈亡天下,实际上是以史为鉴,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事清的愤懑。。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作了创造性地发挥,由于概括精炼且赋予新的内涵而得到广泛传播。不同于顾炎武,梁启超这里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责任”是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他在变法维新时的战友谭嗣同当是从己做起、责任不诿他人的典型。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时代在发展,人们可以,也应该赋予这一命题更宽广的含义。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节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最早见于顾炎武的《日知录》,其本意是指,即便是普通民众,在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沉沦时也要奋起救赎。

B. 顾炎武把“亡国”和“亡天下”加以区分,认为“亡国”只是改朝换代,“亡天下”则意味着社会沦落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

C. 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梁启超为了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的同时能作深入的自我检讨,写下《痛定罪言》一文。

D. 梁启超创造性地发挥了顾炎武的观点,赋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新的内涵,他在变法维新时的战友谭嗣同深受影响并身体力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先秦典籍,在孟子学说中表现尤为集中。

B. 顾亭林、梁启超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直接引用了孟子的言论,体现出对孟子思想的尊崇,这绝不是巧合。

C. 孟子的“天下情怀”和“民本思想”,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能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

D. 孟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甚至提出尧舜和常人也没什么不同的看法,这体现了一种“主人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B. 顾炎武、梁启超都非常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他们都能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做出富有积极意义的阐释。

C. 作者虽然认为古人不应把“普天之下”几乎等同于“四海之内”,但对先哲能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又予以肯定。

D. 梁启超和本文作者都赋予“天下”“兴亡”“匹夫”“责任”以新的内涵,将来人们还可能赋予这一命题更宽广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中学生课外文化娱乐生活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网红、手机、纸质书、《新闻周刊》、热播剧、动漫、游戏、创客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生活,并表明你的观点。

要求: 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国务院日前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的设立,对于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医患矛盾解决了,医生整体收入水平就会有大幅度提高,医生就会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

①“中国医师节”的设立,不一定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I5 个字。

习与性成,也就是习惯成自然。生活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___________,好的习惯会使人成功,_______________,甚至身败名裂。作家毕淑敏说自己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_______________; 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不读书的女人,无论她怎样冰雪聪明,也还是会缺少优雅的文化修养——那就请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值方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 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C. 太升南路一家手机经销店在搞让利促销,我去垂询了一下几款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没有便宜多少。

D. 临近期末考试,本来想安安静静地复习,家里却不断有人来叨扰,复习效率极低,实在令人心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