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严起恒,浙江山阴人。崇桢四年进士。历广州知府,迁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严起恒,浙江山阴人。崇桢四年进士。历广州知府,迁衡永兵备制使。十六年,张献忠躏湖南,吏民悉通窜,起恒独守永州。贼亦不至。永明王立,令兼督湖南军饷。顺治四年。王驻武冈,拜起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走靖州,起恒从不及,避难万村。已知王在柳州,闲道往从之。从返桂林,复从至柳州、南宁。李成栋叛大清,以广东附于王。起恒从王至肇庆,与王化澄、朱天麟同入直。

时朝政决于成栋子元胤,少詹事刘湘客等五人附之,揽权植党,人目为五虎。起恒居其间,不能有所匡正。然起恒洁廉,遇事持平。与文安侯马吉翔共悉难久,无所忤,而五虎憾起恒,竟诋为邪党。王在梧州,尚书吴贞毓等十四人合疏攻五虎,下湘客等狱,欲置之死。起恒顾跪王舟力救,贞毓等并恶之,乃请召还化澄,而合攻起恒。给事中雷德复劾其二十余罪,比之严嵩。王不悦,夺德复官。起恒力求罢,王挽留之不得,放舟竟去。

会郧国公高必正入觐王,贞毓欲藉其力以倾起恒,言:“朝事坏于五虎,主之者,起恒也。公入见,请除君侧奸,数言决矣。”必正许之。有为起恒解者,谓必正曰: “五虎攻严公,严公反力救五虎。此长者,奈何以为奸?”必正见王,乃力言起恒虚公可任,请手敕邀与俱还。文安之入朝,起恒让为首辅。桂林破,从王奔南宁。

先是,孙可望据云南,遣使乞封王。天麟议许之,起恒持不可。后胡执恭矫诏封为秦王,可望知其伪,遣使求真封。起恒又持不可,可望大怒。至是,可望知王播迁,遣其将贺大双率劲卒五千,迎王至南宁,直上起恒舟,怒目攘臂,问王封是秦非秦。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起恒既死,尸流十余里,泊沙渚间。虎负之登崖,葬于山麓。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降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B. 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C. 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D. 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经会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之称,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第一称状元。

B. 顺治,是清世祖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也用来纪年。

C.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嘉靖、隆庆和万万初期,首辅职权极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

D. 列传,叙列人员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扎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起恒事主忠诚。严起恒得知永明王逃难到柳州后,主动前往并跟随其辗转数地,在广东进入内阁。

B. 严起恒公正天私。虽之前被五虎诋毁陷害,但当他人上奏欲处死五虎之时,却为五虎求情。

C. 严起恒深受赏识。永明王登基后,严起恒屡升官职,雷得复罗列罪状弹劾他, 反被永明王革去官职。

D. 严起恒忠贞不屈。孙可望希望封王,但严起恒始终不同意,并当面陈述理由,最终被孙可望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评成现代汉语。

(1) 王走靖州,起恒从不及,避难万村。已知王在柳州,闲道往从之.

(2) 朝事坏于五虎,主之者,起恒也。公入见。请除君侧奸,数言决完。

 

1.C 2.A 3.D 4.(1) 永明王逃主靖州,严起恒来不及跟随,在村万利避难。随后得知永明王在柳州,取道偏僻的小路的去投奔他。 (2) 朝廷的政事被虎败坏,主使他们的人,是严起恒。您入朝觐见,请求除掉皇上身边的奸臣,几句话就可以决定。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本题难度不大,仔细分析几个句子的区别,句子后面中有“非迎主上也”,所以前面的也应该断“嗜远迎主上”,排除BD。AC两句的区别在于“九仪怒格杀之”的断句,根据常识有“格杀勿论”之说,所以应该是“九仪怒/格杀之”,可知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2月2日,一声令下,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了!这是中国首次,全球首例在开放的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

支撑这次无人驾驶的,叫“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是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系统!为什么取名“阿尔法巴”?这是对美国科技“阿尔法狗”的回应。

目前,已实现自动驾驶下的行人、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一旦万无一失,就会向所有企业开放。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科技企业,都在积极推动无人驾驶的最终实现。

百度李彦宏坐着无人驾驶汽车,从北京五环下来之后,就宣布向一汽、东风、奇瑞、长安、长城等开放无人驾驶技术;就在昨天,华为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5G商用进入倒计时;马云带着阿里云开始为全国各大城市装上智慧大脑,让人工智能去控制交通……这些都是无人驾驶的前兆!

(摘编自2017-12-04搜狐网)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网》)

材料三: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6月,全球网民总数达38.9亿,普及率为51.7%,其中,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居全球第一。目前全球22%的GDP与涵盖技能和资本的数字经济紧密相关,中国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三成。过去的十年,中国已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引领者。以电子商务为例,十年前中国电商交易额还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占比已超40%。据估算已超英、美、日、法、德五国总和。

“高铁、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其中后三项都是数字经济的佼佼者。2016年,中国与个人消费相关移动支付交易额高达79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1倍。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在中国盛行的同时,在国外也已掀起移动支付热潮。共享单车企业ofo和摩拜现已进军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美图秀秀广受年轻用户青睐,在巴西、印度、美国、英国等地都设立了分公司。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国的共同参与和有效治理。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包括个人隐私保护、数字贸易规范、网络内容管理、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等。同时,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已进入多边、多方治理并行阶段。

(摘编自央视网《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

材料四: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间的融合,跨界已是大势所趋。例如未来的汽车行业也许会出现产品设计由谷歌、苹果这样的公司负责,而传统汽车厂商负责生产执行的局面,就像今天的富士康一样;新一代的医疗观,即变传统医疗的病后诊断为病前预测和干预等等。行业应及时觉醒并积极转型,强力推进实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摘编自李瑞成《数字经济时代之新机遇》)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09年前中国AI专利新申请数还落后于美国,2011年则超过美国,2014年后更大幅抛离美国。

B. 从中国AI专利新申请数的增长势头看,中国在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平上,目前已经大大高于美国。

C. 2013年之前,无论是融资规模还是投资频次,中国无人车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美国的起步早于中国。

D. 2015年后中国无人车投资频次呈突进式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AI专利申请数2015年后大幅攀升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深圳无人驾驶巴士正式上路,百度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跑北京五环,这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B. 无人驾驶公交车要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道路上实现开放式的行驶,还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数字技术的配套及其进一步完善。

C.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世界经济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正引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惠及世界。

D.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数字经济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提升,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E.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实现跨界的融合,并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青山,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刚逝,连着下了数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都。望着连绵的雨,老天爷仿佛也为失去一位勤劳忠厚的山民而流下了眼泪。

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原来还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相信不用他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他跟牛说,怎么了,走啊! 可牛一动不动。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轴在牛身上。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他想,牛对父亲看来也有感情了。父亲不在了,它也在沉痛和悲伤。他也再次想起父亲。他叹口气,白言自语地说: 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轻松地走起来,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无缘无故地停了下来。他心里想,父亲没有了,不和父亲在一起,就是不顺。若在往常,一到转弯,牛车侧着,轮下又颠簸,很有些危险,他会提醒父亲: 爹,转弯了。父亲都是说,知道。也不过这么一句话。也就安然无恙地过去了。这么想着,再次叹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爹,转弯了。这一说,牛竟然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他想,在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接下来的路,他和手就顺畅得多了。虽然父亲已经不在车上,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 爹,转弯了。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蓝裤,红红的上衣,两眼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她叫红苗。每次他把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点小山货,常带旳是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既有点甜,又有点酸。口感好,很开胃。年轻的女人问: 你怎么不卖呢? 他说,这个不稀罕,山里有的是,摘都摘不过来,不值钱。她问,山里好吗? 他说,很好,山里有鸟、山鸡、野兔,山溪里还有小鱼小虾小螃蟹,山树上樱桃,葡萄、山楂、石榴……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空空的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花香鸟语包围着她,山涧清溪映照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看着驾牛的青树,背影挺拔而又敦实。红苗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面对群山,红苗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 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这根本还没到弯的时候。红苗一阵惊吓。青树抚着牛头,轻声安慰似的说: 不是喊你,是喊地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晚上,红苗问青树,你一路上一直跟牛说话,它听得懂吗? 青树说,听得懂,就把牛的习惯跟红苗说了,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

青树驾着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给自己说,转弯,转弯。红苗来了,他的生活不一样了。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而现在,红苗要改变,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 树种,瓜果种,蔬莱种。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莱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说我想给我爹说说。青树对着群山,高声大喊: 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 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 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艳的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与生活的转变。

B.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洁净美丽的大画面,烘托了红苗欢快愉悦的心情。

C. 老牛是父辈精神的象征,从老牛身上可以看到父辈的勤恳与踏实,通过父亲、青树和老牛的人畜之情,写出了山里生活的和谐。

D. 小说运用“远山”作标题,既点明了青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青树的同情以及对大山中的人的命运的思考。

2.你认为青树是怎样一个人? 请结合文本谈读你的看法。

3.“爹,(我) 转弯了”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日:“范启云: 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 骨、笔迹、骨法用笔等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的生动,借用到文论,刘翱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幽论中也报强调骨法用笔,移同到文学创作上,骨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 在写作上,端直助键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呈现。

B. 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内容贫乏,辞句堆砌的作品都无“骨”。

C. 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 文学批评中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主要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2.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其实就是肯定他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 六朝人物通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谢赫认为,“风”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 在六朝人物品评和画论中,“风”与“神”“气韵”等词,“骨”与“笔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 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刘勰《风》中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 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面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C.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 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D. “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播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邀请各个领域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经典美文,力图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2017年一共播出了12期,每期都有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这些主题词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主题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以此为基础确定与“文化情感”相关的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自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凭借“玻璃栈道”陆续霸屏之后,全国各大景区掀起了一股兴建玻璃栈道、玻璃廊桥、玻璃景观台等高空“玻璃景观”的热潮,玻璃栈道等相关产品似乎已经成为一些景区的“标配”,一旦安装了玻璃栈道,景点势必人满为患。不过目前国内对于“玻璃景观”的整体安全标准缺少法律规定,这就会给景区带来安全事故。所以,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新产品、新玩法受到热捧,但惊险刺激项目只要成了景点引流的金字招牌,游客的不满意投诉就会增多。

①安装了玻璃栈道,景点不一定就人满为患。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