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青山,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青山,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刚逝,连着下了数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都。望着连绵的雨,老天爷仿佛也为失去一位勤劳忠厚的山民而流下了眼泪。

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原来还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相信不用他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他跟牛说,怎么了,走啊! 可牛一动不动。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轴在牛身上。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他想,牛对父亲看来也有感情了。父亲不在了,它也在沉痛和悲伤。他也再次想起父亲。他叹口气,白言自语地说: 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轻松地走起来,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无缘无故地停了下来。他心里想,父亲没有了,不和父亲在一起,就是不顺。若在往常,一到转弯,牛车侧着,轮下又颠簸,很有些危险,他会提醒父亲: 爹,转弯了。父亲都是说,知道。也不过这么一句话。也就安然无恙地过去了。这么想着,再次叹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爹,转弯了。这一说,牛竟然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他想,在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接下来的路,他和手就顺畅得多了。虽然父亲已经不在车上,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 爹,转弯了。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蓝裤,红红的上衣,两眼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她叫红苗。每次他把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点小山货,常带旳是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既有点甜,又有点酸。口感好,很开胃。年轻的女人问: 你怎么不卖呢? 他说,这个不稀罕,山里有的是,摘都摘不过来,不值钱。她问,山里好吗? 他说,很好,山里有鸟、山鸡、野兔,山溪里还有小鱼小虾小螃蟹,山树上樱桃,葡萄、山楂、石榴……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空空的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花香鸟语包围着她,山涧清溪映照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看着驾牛的青树,背影挺拔而又敦实。红苗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面对群山,红苗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 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这根本还没到弯的时候。红苗一阵惊吓。青树抚着牛头,轻声安慰似的说: 不是喊你,是喊地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晚上,红苗问青树,你一路上一直跟牛说话,它听得懂吗? 青树说,听得懂,就把牛的习惯跟红苗说了,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

青树驾着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给自己说,转弯,转弯。红苗来了,他的生活不一样了。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而现在,红苗要改变,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 树种,瓜果种,蔬莱种。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莱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说我想给我爹说说。青树对着群山,高声大喊: 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 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 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艳的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与生活的转变。

B.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洁净美丽的大画面,烘托了红苗欢快愉悦的心情。

C. 老牛是父辈精神的象征,从老牛身上可以看到父辈的勤恳与踏实,通过父亲、青树和老牛的人畜之情,写出了山里生活的和谐。

D. 小说运用“远山”作标题,既点明了青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青树的同情以及对大山中的人的命运的思考。

2.你认为青树是怎样一个人? 请结合文本谈读你的看法。

3.“爹,(我) 转弯了”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1.D 2.①青树是一个勤劳势、朴实、敦厚的山里人。 ②他热爱大山,对父亲有着深厚的感情,能坚守父辈传统的生活方式。 ③也能及时听取意见,敢于在人生的路上转弯,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3.①推动了情节发展。小说情节始终围绕“转弯”展开。 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青树和红苗都有一个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转弯的过程。 ③暗示了小说的主旨。人生总是在不停地“转弯”在传承中不断改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对青树的同情”错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文中描写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可见其他热爱大山。文中多次描写青树说“爹,转弯了”,可见其对对父亲有着深厚的感情,能坚守父辈传统的生活方式。文中还多次写到青树要学着转弯,如“他想,在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红苗来了之后,他学着改变,“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而现在,红苗要改变,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 树种,瓜果种,蔬莱种。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莱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可见其也能及时听取意见,敢于在人生的路上转弯,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爹,(我)转弯了”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从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置、主旨的表达几个方面来分析。“爹,(我) 转弯了”这句话是文中青树对父亲常说的,后来父亲去世后他还常说,可见其对父亲的思念。而且文中多次提到“转弯”,这个词已经有更深刻的意义了,小说重点围绕“转弯”描写了文中青树和红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弯的过程,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旨:人生总是在不停地“转弯”在传承中不断改变。可见这句话有塑造人物形象、暗示小说的主旨的作用。“爹,(我)转弯了”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而且小说情节始终围绕“转弯”展开,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日:“范启云: 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 骨、笔迹、骨法用笔等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的生动,借用到文论,刘翱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幽论中也报强调骨法用笔,移同到文学创作上,骨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 在写作上,端直助键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呈现。

B. 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内容贫乏,辞句堆砌的作品都无“骨”。

C. 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 文学批评中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主要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2.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其实就是肯定他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 六朝人物通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谢赫认为,“风”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 在六朝人物品评和画论中,“风”与“神”“气韵”等词,“骨”与“笔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 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刘勰《风》中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 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面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C.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 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D. “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播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邀请各个领域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经典美文,力图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2017年一共播出了12期,每期都有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这些主题词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主题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以此为基础确定与“文化情感”相关的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自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凭借“玻璃栈道”陆续霸屏之后,全国各大景区掀起了一股兴建玻璃栈道、玻璃廊桥、玻璃景观台等高空“玻璃景观”的热潮,玻璃栈道等相关产品似乎已经成为一些景区的“标配”,一旦安装了玻璃栈道,景点势必人满为患。不过目前国内对于“玻璃景观”的整体安全标准缺少法律规定,这就会给景区带来安全事故。所以,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新产品、新玩法受到热捧,但惊险刺激项目只要成了景点引流的金字招牌,游客的不满意投诉就会增多。

①安装了玻璃栈道,景点不一定就人满为患。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就是生活。____,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但文学不单纯是镜子,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内心处理过的、具有了一定审美形式的东西。作家既是生活的奴隶,___。作为生活的奴隶,是因为作家在具体的生活中,___。作为生活的主人,是因为作家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他必然创造出一种生活之外的独特的文艺作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首届鲁迅文学奖从数以千计的作品中精选出6篇授奖,《镇长之死》也忝列其中,这表明陈世旭的小说创作继续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

B. “我换号了,记下新号码,敬请惠存!”不法分子总是利用手机软件发出信息,先以朋友名义通知你换号,再伺机向你伸手借钱行骗。

C. 高龄孤寡的“五保”老人刘盛兰,在风烛残年,仍伸出苍老的手,拿出自己的钱,为贫困学子尽绵薄之力,更何况我们这些年轻人呢?

D. 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教育处写出了详细的《我校校园安全隐患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相关领导研究落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