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日:“范启云: 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 骨、笔迹、骨法用笔等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的生动,借用到文论,刘翱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幽论中也报强调骨法用笔,移同到文学创作上,骨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 在写作上,端直助键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呈现。

B. 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内容贫乏,辞句堆砌的作品都无“骨”。

C. 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 文学批评中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主要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2.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其实就是肯定他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 六朝人物通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谢赫认为,“风”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 在六朝人物品评和画论中,“风”与“神”“气韵”等词,“骨”与“笔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 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刘勰《风》中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 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面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C.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 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D. “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1.D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它主要是”的说法错误。原文表述的是“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播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邀请各个领域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经典美文,力图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2017年一共播出了12期,每期都有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这些主题词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主题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以此为基础确定与“文化情感”相关的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自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凭借“玻璃栈道”陆续霸屏之后,全国各大景区掀起了一股兴建玻璃栈道、玻璃廊桥、玻璃景观台等高空“玻璃景观”的热潮,玻璃栈道等相关产品似乎已经成为一些景区的“标配”,一旦安装了玻璃栈道,景点势必人满为患。不过目前国内对于“玻璃景观”的整体安全标准缺少法律规定,这就会给景区带来安全事故。所以,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新产品、新玩法受到热捧,但惊险刺激项目只要成了景点引流的金字招牌,游客的不满意投诉就会增多。

①安装了玻璃栈道,景点不一定就人满为患。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就是生活。____,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但文学不单纯是镜子,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内心处理过的、具有了一定审美形式的东西。作家既是生活的奴隶,___。作为生活的奴隶,是因为作家在具体的生活中,___。作为生活的主人,是因为作家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他必然创造出一种生活之外的独特的文艺作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首届鲁迅文学奖从数以千计的作品中精选出6篇授奖,《镇长之死》也忝列其中,这表明陈世旭的小说创作继续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

B. “我换号了,记下新号码,敬请惠存!”不法分子总是利用手机软件发出信息,先以朋友名义通知你换号,再伺机向你伸手借钱行骗。

C. 高龄孤寡的“五保”老人刘盛兰,在风烛残年,仍伸出苍老的手,拿出自己的钱,为贫困学子尽绵薄之力,更何况我们这些年轻人呢?

D. 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教育处写出了详细的《我校校园安全隐患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相关领导研究落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选取了当年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惨案”为素材,拍摄出了震撼人心的画面,不仅取得了好的票房成绩,也获得了业界的良好口碑。

B. 前不久,北京多家五星级酒店在住客退房后没有彻底更换床单、浴缸、漱口杯等洗漱用具被曝光,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

C. “萨德”入韩,已远超出韩美简单部署武器范畴,是一个涉及周边多个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牵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全方位国际关系的复杂事件。

D.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