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继续保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年度减贫任务将超额完成,贫困人口将再减少1000 万人以上。与此同时,2017 年中国产业扶贫新业态发展迅速,电商扶贫带动274 万贫困户增收,光伏扶贫直接惠及80 万贫困户,旅游扶贫覆盖2.3万个贫困村。完成340 万贫困人口搬迁建设任务。健康扶贫救治421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比例提高到80%以上。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五年共减贫6600 多万人,年均减少1300 万人以上。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资料节选自《中国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针对贫困人口的目标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三个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在这“三个保障”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实现打贏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因病致贫、返贫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大量的贫困人口不能如期脱贫,即使脱了贫也难以巩固、难以稳定,很可能又回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从工作的难度来看,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艰的“艰”,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这从几年的数据来看,因病致贫、返贫户占比一直保持在30%左右,可见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非常之大。

(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

材料四:

目前国内扶贫工作的投入转化率其实并不高。从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数据看,2016 年中央和地方在扶贫上合计投入了1000 亿元,人均扶贫投入资金超过1万元。但2016 年中国的贫困人口标准也就在3000 元左右。从投入收益比来分析,国家在扶贫投入上的转化率其实只有30%左右。“显然,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是明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研究专家何雨认为,要提高扶贫资金效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其次要优化扶贫工作机制,在扶贫工作方法上,采取扁平化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扶贫资金覆盖面与受益面。精准扶贫政策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适应我国贫困治理形势的变化,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扶贫对象瞄准化、帮扶措施具体化、管理过程规范化、考核目标去CDP 化,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型。

(资料来源:《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方案”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2012年以来,中国五年减贫6600多万人,2017 年以来,贫困人口将再减少1000 万以上。

B. 2017 年,电商、光伏、旅游等新业态产业扶贫取得了重大成果,带动了350 多万户贫困户和2万多个贫困村脱贫。

C. 2016 年,中国扶贫投入转化率只有30%左右,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D. 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的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2017 年贫困人中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率提高到了80%以上,这一举措有助于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

B. 根据材料二中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人员的相关数据,我们能够了解到经济增长与减贫关系密切,经济增长率越高,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越多。

C. 专家指出,要做好扶贫工作,首先是解决扶贫工作机制的问题,降低成本,提高扶贫资金覆盖面与受益面。

D. 根据材料二可知,疾病、技术和劳动力短缺、缺少资金是中国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要解决贫困问题,针对性的措施尤为重要。

E. 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扶贫对象瞄准化、帮扶措施具体化、管理过程规范化、考核目标去GDP 化,是扶贫工作的重大改革,解决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切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后阶段做好扶贫工作的可行办法。

 

1.B 2.AD 3.(1)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2)提高健康扶贫投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3)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4)优化扶贫工作机制,采取扁平化管理,提高扶贫资金覆盖面与受益面。(5)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改变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B项,根据原文,新业态产业扶贫是带动贫困户增收,惠及贫困户和贫困村,并不能推断他们已经脱贫。 2.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B项,从图表看,并不是经济增长率越高,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越多。C项,重中之重点是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要优化扶贫工作机制。E项,“战略转型”不能说成是“改革”,改革是改变革新,转型是升级优化:“解决了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不等于“解决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后阶段做好扶贫工作的可行办法”,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作答时先从材料中筛选相关的信息,如材料一“2017年中国产业扶贫新业态发展迅速,电商扶贫带动274万贫困户增收,光伏扶贫直接惠及80万贫困户,旅游扶贫覆盖2.3万个贫困村”;材料三“要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材料四“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要优化扶贫工作机制,在扶贫工作方法上,应采取扁平化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扶贫资金覆盖面与受益面”“精准扶贫政策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等。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一一分点概况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也叫我爸

刘殿学

从基地到沙漠腹地的205井,两百多公里。正好有顺路的油罐车,秀就带着儿子,去井上看大泉。大泉有半年多不回基地了。说,当了领班,更忙。哎,忙不忙,就这样,跟了这班油狗儿做老婆,就得有那个耐性。

电话打到井上,班里几个小伙子乐了。

小非洲说:“泉哥,我给嫂子先准备一杯凉水,啊?天热哩。”

“曼德拉”说:“你懂个屁,得先准备‘招待所’,知道啵?”说着,就找来块旧篷布,将篷屋一角上大泉的那张小床隔开。

大泉知道“曼德拉”啥意思,也不说话,光笑。

那个开车的师傅人好,20来吨的油罐车,七拐八拐,一直把秀送到篷屋门口。

五个汉子,下午没班,全在。见到秀拽着小儿子从车上下来,一个劲儿地咧着大嘴拍巴掌。弄得秀一时不知所措,只是低着头笑。一眼瞥见大泉,猛地走上前去捶了他一下,就撇下小儿子,逃也似的先进了篷屋。

那个小儿子倒是没见过这热烈欢迎的场面,就像接待克林顿似的,他不想跟妈进屋,摔着膀子直扭,不要他爸抱,光对那几个黑脸叔叔看。

“曼德拉”喜欢得什么似的,蹲下去,手摸着人家的小屁股:“哎哎,狗儿,你看看,这五个人,你应该叫谁爸?”

“爸。”

“啊!我当爸了!”“曼德拉”乐得用头去顶狗儿的肚子。

小非洲直笑,看狗儿叫了“曼德拉”一声爸,连忙拉过狗儿:“哎哎哎,你叫我什么?”

“爸。”狗儿三岁,谁问啥说啥。

“哈哈哈哈……”

“爸爸们”乐成一堆儿。他争你夺,抢着抱,抢着亲,又粗又黑的大毛嘴,把人家嫩嫩的小脸蛋儿,亲得发红。

这时,有人拿眼这么偷着一寻,大泉不见了。再往篷屋里听听,那围布里边,正在悄着声儿说话:“秀……”

“秀。”“曼德拉”心里痒痒的,小声跟里边学了一句。

里边人没听见。继续窃窃地说:“我不用你喊我。你说,半年多了,你想不想我?”

里边说的大泉还没来得及说想还是不想,外边倒有人先替他说了:“想,想死我了。

说完,大伙儿偷偷一乐,马上自觉地散溜开去。叫小非洲在外边看着狗儿,不准任何人进屋。

小非洲就领狗儿到戈壁滩的蒿丛里,捉蚂蚱玩。

狗儿跟在后边,一顿一顿地走。走到门前的红桶旁边,突然停下来,就往里边尿尿。

小非洲一见,马上跑过来喊:“狗儿,哎哎哎,狗儿……”

一声没喊完,大泉在门里看到了,大步跨出来,对着儿子的屁股,就是一巴掌:“你狗日的,这能尿!”

狗儿捂着屁股,望着大泉的脸,嘴一撇,“哇——!”大哭起来。

刚散溜开去的“爸爸们”一听,赶快跑回来。看看狗儿圆溜溜的小屁股蛋上,立马五条红蛇梭,心里就疼死了,一个个瞪起眼,吼大泉:

“你二球呀你!?你二球!”

“你法西斯呀你!?你法西斯!……”

大泉不听他们吼,急得还要再来一下。

“曼德拉”抚摸着狗儿一红棱一红棱的屁股,伤心得眼泪都出来了,紧紧地搂住狗儿,绝不让大泉再打,说:“是你一个人的儿子?他刚才叫我爸哩,你没听见?”

大泉急得一跺脚:“你看看,这狗日的把这桶水给整的?全班一天只能分到一桶饮用水。待会儿,大伙就要灌水上井,咋办?”

“那怕啥?咋办咋办,童子尿大补,知道啵?真是。”

“曼德拉”说着,又对一边的小非洲发态度,“愣着干啥?给大伙灌水。”

小非洲叮叮当当地把大伙的水壶找来。

大泉不让灌,说:“我对不起大家。”

小非洲头一梗:“咋啦?他也叫我爸哩,你没听见?”

    (2001年10月17日《今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一杯凉水”来接待远方的客人,用一块“篷布”做“招待所”,生动地表现这些工人长期生活在野外的艰辛和极度渴望过家庭生活而不得的真实情况。

B. 抢着让刚来的孩子喊“爸爸”,表现工地工人极其想家,希望与亲人、孩子团聚的强烈愿望,也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C. 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如“曼德拉”强护狗儿不再挨打就体现工地工人识大体、懂感情、有血有肉的爸爸形象。

D. 小说“曼德拉”、小非洲的“他也叫我爸”语言中洋溢着自豪,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人身处艰苦环境却坚毅乐观的豪迈气概。

2.小说设计狗儿撒尿挨打的细节,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小说在如何弘扬主旋律以表现时代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请结合作品探究其中的显著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重视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我国的家风家训文化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后随着时光推移,产生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著作,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家范”、“家则”、“家箴”、“家约”。明清时期,家风家训文化最为流行。清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搜集了大量有关家训的名言警句,影响广泛。我国传统家训中虽有些封建主义的糟粕,但其中的尊老爱幼、勤劳俭朴、耕读传家、自立自强、勤政廉洁、为人正直、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勤奋学习等内容,至今仍不乏借鉴价值。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家庭是个人与社会的中间桥梁。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依赖家庭的教育和文化的延传。许多大的家族组织,为了家族的发展主动承担起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有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等。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当前,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

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风,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家风”是整个社会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提升“家风”建设,既能使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与主流的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完美的人格;又能通过“家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家风的重要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出现的颜之推《家训》等家训著作,虽有些封建主义的糟粕,但其中的尊老爱幼等内容,至今仍不乏借鉴价值。

B.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后人不懈践行而形成的,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是形成不了好的家风的。

C. 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教育不发达,家风对人的成长意义重大,现在公共教育发达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家风的作用同样不能弱化。

D. 文中列举当前我国婚娴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反映出现在人们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叙述我国古代家风家训的情况,是为了指出家风在几千年的传承中,难免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B. 文章围绕家风立论,从家风对家庭、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逐一论证,论点明确,论证过程完整。

C. 文章第四段阐述家风的作用,论证好的家风对人成长的影响,同时也从反面论证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D. 文章通过分析家风作用于社会的途径,论证了家风建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族建立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家族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家族成员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家族发展。

B. 家族成员庞大之后,家族成员之间难以发挥直接教育功能,家风发挥着指导和规范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的重要作用。

C. 好的家风,能打造儿童成长的好摇篮,能造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重视家风建设,可能使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

D. 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是可以通过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安慰。

B. 我后,后来其苏          徯:等待。

C. 天下畏齐之强也          固:通“故”,所以。

D. 反其旄                  倪:小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齐人伐燕,取

A.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

B.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

C.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

D. 民望之,若大旱望云霓也

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③④⑥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 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 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 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5.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申之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   ④斯天下民至焉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黎民不饥不寒。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

A. 五亩之宅,之以桑    B. 狗彘人食而不知检

C. 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D. 弃甲曳兵而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 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 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查看答案

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无乃尔是过与    B. 何以伐为

C.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 豫州今欲何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