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安慰。

B. 我后,后来其苏          徯:等待。

C. 天下畏齐之强也          固:通“故”,所以。

D. 反其旄                  倪:小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齐人伐燕,取

A.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

B.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

C.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

D. 民望之,若大旱望云霓也

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③④⑥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 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 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 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5.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C 2.B 3.A 4.A 5.(1)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C“固”应为“本来”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例句与B项均指代燕国。A项代商汤;C项代诸侯;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解民倒悬”,然后利用排除法进行筛选。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定语后置句,应该是“多谋伐寡人诸侯者” 有很多将要谋划攻打我的诸侯;何以待之:宾语前置句,“以何待之” 该怎么对付他们呢?(2)以为:认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状语后置句,从水深火热中把他们拯救出来;箪食壶浆:食:食物;浆:汤。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迎接。 参考译文: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 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申之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   ④斯天下民至焉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黎民不饥不寒。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

A. 五亩之宅,之以桑    B. 狗彘人食而不知检

C. 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D. 弃甲曳兵而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 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 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查看答案

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无乃尔是过与    B. 何以伐为

C.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 豫州今欲何往

 

查看答案

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B. 王好战,请以战喻

C. 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 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 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 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查看答案

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