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2)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3)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加以探析。

 

(1)A (2)①第一处:描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3)①情节安排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凑集中.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词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④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词,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解析】(1)试题分析:B项,“神秘阴森”不恰当,应是古朴、幽静、优雅。C项,“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错,由原文可知,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项,“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 词而感到欣慰”,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 国家汉办昨天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三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昨天上午,由国家汉办组织成立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在3天会议期间具体商讨翻译的进程安排。

    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在几位知名中外学者的倡议下,2008年夏,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许琳指出,《五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却不存在。“我们必须出版一套全新的现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她说。

    材料二

施舟人领衔译《五经》,计划3年半推出英译本

朱静远

    因为缺乏现代译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的《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国家汉办近日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是此次《五经》翻译项目的主持人。记者日前采访了施舟人。

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

   记:为什么会选择翻译《五经》?它似乎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

施: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它们的起源大多早于后来被称作“儒家”的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很多外国人读过中国文学的译本,但他们却不了解《五经》,甚至根本买不到《五经》的译本。

从年代、文化背景来看,《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有相似之处,但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关于神的作品,而《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多次呼吁翻译《五经》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五经》的?

    施:上世纪70年代,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在我执教的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恰逢法国政府出资设立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当饶宗颐先生看到项目中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年过六十的他流泪了:“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饶宗颐先生的眼泪使我深受震动,看到这种情况,每一个相关的人,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会感到不安,我心中翻译《五经》的愿望也越发强烈。在后来的30多年中,我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翻译《五经》的重要性。2008年,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接受了我的建议,经过多国学者参加的评审会,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

    记:《五经》翻译有怎样的重要性?

    施:我对重新翻译《五经》的评价是:责任很重,难度不小。每一个学者的翻译都有其个人的色彩在内,因此要成立《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在国内学术界、国际汉学界相关领域聘请杰出学者担任委员会成员。关于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国内外的学者都会参与进来。

    记:《五经》翻译对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帮助?

    施:《五经》推广到国外一定会对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帮助。《五经》的翻译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

相关链接

    施舟人(K.M.Schipper),生于1934年,法国人,曾师从康德谟和石泰安先生研究中国道教史,以研究中国道教而驰名于国际汉学界,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库的人。现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福州大学特聘教授等。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因此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B.《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是关于人的作品。

C.施舟人先生举出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的一次经历,是用典型事实证明翻译《五经》的必要性。

D.“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一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五经》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政治体系形成和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B.《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五经》的翻译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可以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C.材料一简要说明“《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原因,介绍了国家汉办关于《五经》翻译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阐述了翻译《五经》的意义。

D.材料二除了叙述选择翻译《五经》的原因和意义以外,还具体叙述了开展翻译《五经》的工作的困难。

E.材料一属于消息(新闻),由导语、主体两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概括说明的方式;材料二属于访谈,由导语、主体、链接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较消息更具体。

(3)你认为由中国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打开各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会发现社会上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并在她身上点燃了“地狱之火”;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新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因心脏骤停离世;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

面对这些负面新闻:有人说,负面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负面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负面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作者:刘志永),按要求作答。

(1) 请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寓意。(不超过90字)

(2) 给漫画拟一个题目。要求:至少包括画面中的一个事物,不超过1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色彩的审美特性是十分明显的,_________,传达出能够引动人的情感反映的信息。例如,红色是热烈而兴奋的,绿色是平静而稳定的。事物的形体,同样可以传递物体情况和感情意味的信息。但比较起来,在向人提供物体情况的信息方面,形体比色彩更为有效,而在表情方面,_________,阿恩海姆说过:“说到表情的作用,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活泼与忧郁等意味,_________。不同的人面对一定的颜色,虽可能产生各有特点的联想,但却也会有明显的共同性。例如红色使人想起火与血,因而带有热烈、兴奋的情绪;绿色使人联想到绿色植物,产生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感受,色的联想,是在人的实践中积累而成的。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至今缺乏掷地有声的系统性研究,是针对有“中国特色”的大气污染。研究员何兴舟在三十多年前负责了一项全国研究,时至今日,已届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依然在念叨:“要加强基础资料的积累。”2013年初几场雾霾的倒逼,国人幡然醒悟呼吸之痛。国家主要领导过问,全国两会热议。然而,中国雾霾危害究竟几何,无准确答案。

 

A

特别

然而

B

尤其

那么

C

仅仅

/

然后

D

/

不仅

而且

终于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