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大多时村里会包场,三五块钱,会让他们唱到很晚。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散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換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用了极业余的嗓音。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结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惟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了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幻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果然,我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刚刚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突然我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童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瘵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同时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我那声顽劣的喝彩及我这个惟一的观众。

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阳光。

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第③段和第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2.请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

3.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

4.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1.不重复。①两次出现反复强调了盲人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和生活的艰难,从而深深打动读者。②两次详细描写反映了“我”思想的变化。第一次描写主要表现了“我”作为孩童的顽劣,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势的可笑;第二次描写则表现了“我”经历那个夜晚之后,对盲人夫妻的同情和敬意。 2.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严寒来的速度快且气势汹汹。为下文几乎无人看戏的情形作铺垫,且更好突出盲人夫妻守信、真诚的品质。 3.①信守承诺却无人理会;②认真演唱却无人喝彩;③悲怜妻子的卖力表演;④身世之悲。 4.①“我”是故事的观察者(“串联情节的线索”亦可)。盲人夫妻淳厚的形象是由“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展现出来的。②“我”又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我”出于恶作剧的喝彩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③通过“我”与盲人夫妾的互动彰显出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立意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③段和第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这是考查文本材料安排的技巧。首先明确观点,一般依从作者的观点;然后陈述理由,先分析两处描写各自的内容以及这一内容所表现出的心理变化。第一处,是写幼年时关注到的“盲人夫妻的行走姿势”,“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此时的“我”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势非常可笑,体现“我”作为孩童时的顽劣;第二处,是“我”经历那个夜晚后,对盲人夫妇离开时行走姿势的描写,态度情感发生变化,满心地同情和敬意。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技巧的能力。先到文中找到划线的句子,明确句子的表达方式以及所写的中心,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这句话属于描写性的内容,描写的对象是“严寒”,“蹿进”,运用拟人的修辞;风“像刀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突然”写严寒来的快,“刺进骨子”写严寒之猛;这一内容为“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做了铺垫,而盲人夫妇却在这样的天气依然出演,表现出守信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鲲之大,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5)___________,隔离天日。(杜牧《阿房宫赋》)

(6)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____。(周敦顾《爱莲说》)

(7)居安思危,____________,有备无患。(《左传》)

(8)____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  郊

韦应物

吏合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事:指政事。②遽:急促。澹:澄静。③陶:陶渊明。④庶:庶几,差不多。

1.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

2.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天子见之,曰:“吾久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曰‘启乃心,沃朕心’,嘉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劝之武   业:从事;以……为业

B. 吾久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C. 计欲之     倾:倒下

D. 思困     茶:疲倦

2.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给传: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古者以车驾马,秉诣京师,称传车。给传,即提供传车。

B. 郡守: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秦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改称太守。

C. 书指尚书,与后文“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

D. 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和”致仕”“乞骸骨”,意义大致相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4.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画面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查看答案

为使上下文通顺合理,应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

虽然下着细雨,天空还是像帘幕低垂。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        。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A. 有如张着纱幕,远山端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烟雨云融合作一处

B. 仿佛一只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掀动着翅膀欢叫

C. 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刚探出头就又匆匆放下了窗帘

D. 仿佛一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密密的丝缕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