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国际上看,能成功从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的国家实际上是屈指可数的,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要成功跨越更是凤毛麟角的。
②许多学生能娴熟地运用术语分析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却麻木不仁,甚至觉得好笑。
③当地政府始终坚持正确的脱贫政策,实事求是,既不好高骛远,也不降低标准,确保贫困人口科学合理有序地退出。
④目前,善琏镇湖笔工坊项目基础工程已完成,预计今年6月竣工;湖笔小镇项目建设正以笔走龙蛇之势全速推进。
⑤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査,对环境问题要早发现、早査处、早整改,决不能养痈遗患,严防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损害。[]
⑥大雪沸沸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大的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3)《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正因为读书人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所以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上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下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看来,诗人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B. 首联下句中的“带露浓”,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 颔联诗人写自己在林间小路上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有听到道院打钟的声音传来。
D. 本诗含蓄蕴藉,比如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因为鹿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
E. 尾联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正面写出了“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 动作寄写出了“不遇”道士的惆怅。
2.颈联中的“分”“挂”的使用,妙在何处?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小题。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从.见杀。时五等废,炀帝熹诞忠.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杀,乃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公昌驰谕。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协,因表自陈,并上璡罪。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拜民部尚书,出为同州刺史。所至辄闭閤不通宾客,左右无敢出入者;所须皆市易它境。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然过自畏慎,每上表疏,读数十犹惧未审,使者上道,追省再三乃得遣。母在长安疾笃,太宗命驰驿召还承问,忧悸不能食,道病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王珪驳曰:“无逸入蜀,不能与母俱,留卒京师,子道未足称,不可谓孝。”乃更谥良。
(选自《新唐书·皇甫无逸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B. 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C. 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D. 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等,《礼记》中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文中的“五等,特指五等爵制。
B. 炀帝、高祖均为皇帝的庙号,高祖指开国之君,“炀”是贬义,隋炀帝是中国声名较差的皇帝之一。
C. 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D.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文中的“谥”是官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逸效命朝廷.深受信任。隋炀帝巡视江都时下诏命他守卫洛阳;隋炀帝被杀后.他同段达等人一起拥立越王为帝。
B. 无逸精于治理.才能突出。隋朝时,他担任淯阳太守,政绩被评为优等;唐高祖时,他将战后的蜀地治理得井然有序。
C. 无逸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在外任同州刺史时。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所需要的物资都是从辖境以外买来。
D. 无逸做事细致,处事谨慎。他向皇帝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上路了,还要追上去再三叮嘱后才让派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
(2)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
(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摘自360百科《精准扶贫》)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又是如何探索习近平提出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呢?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十八洞村有225户993人,通过“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从全村甄别出136户、542位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增长115%,减贫61户269人。这些贫困人口已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学生义务教育、家庭基本医疗和住房全部得到保障,学生入学率100%,家庭人口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100%,住房全部达到安全标准。
(摘自腾讯网《习近平牵挂的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如何精准扶贫》)
材料二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鱼儿山镇头道沟村的精准扶贫工程——“帮扶认养”良种杜泊羊。该工程让这个贫困村找到一条致富新路子。
头道沟村地处坝上,是丰宁县的深度贫困村,有258户贫困户,帮扶项目重点锁定在养殖引进杜泊羊上。杜泊羊产自南非,肉质高端,被称为“钻石级”羊肉,价格高、市场大,且这种羊生长周期短,适合坝上高寒环境。据测算,从购买羊羔到养成出栏,每头杜泊羊需投入500元,出栏销售可收入1100元,扣除成本每只可获利300元。
帮扶工作组人员与贫困户“一帮一”结对扶贫,在自愿基础上每人投入500元认养一只羊羔。河北省志愿者团体“道德90后”共同募集2.5万元认养50只羔羊。大家的扶贫爱心带动社会各界一举认养1000多只羊,筹集资金53万多元。与此同时,驻村帮扶组又组织建起网上杜泊羊销售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网上认养,上线仅一周即认养300只羊,筹资15万元。
到11月底,合作社已在线出售杜泊羊肉720份,回笼资金8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21万元。预计到2018年底,头道沟村仅养羊一项人均收入增加1600元。
头道沟村这种“政府十社会十市场”三合一的扶贫模式,特点是政府帮扶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机制为依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精准扶贫之道。
(摘编自2017年12月15日新华网《河北一村庄认养“杜泊羊”拓展精准扶贫新路子》)
材料三
近年来,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据了解,中兴镇为解决贫困群众长久脱贫问题,使“输血”变“造血”。成立夹江县龙井沟果业专合社,以“支部+专合社+贫困户”为模式,成功引进春见耙耙柑,打造万亩柑橘现代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该专合社,流转土地,发展脆李、柑橘等80余亩,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实现增收100万元。流转土地100亩,建立中兴镇扶贫基地,他们把这100亩平均分给每一户贫困户,每户一亩,由专合社统一管理经营,受益归贫困户,预计每户可增收1万余元,实现了长期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他们在园区设立“一库五名单”台账,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80余人,每人可通过园区就业实现增收13000元以上。
(摘编自2017年11月20日搜狐网:《精准扶贫开良方脱贫致富拔穷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必须形成严密的政策与法律实施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指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要做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大法治保障力度。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要求。扶贫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归功于“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良好政策导向。扶贫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监督环节,应主动适应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和破解实践难题的需要。
(光明日报《加强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2017年11月21日08:51)
1.下列有关“精准扶贫”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的一系列数据表明十八洞村经过三年的精准扶贫己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B. 材料二表明扶贫工作组人员、贫困户和社会各界在精准扶贫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并且能够赚到比大都市投资更高的利润。
C. 材料三中所报道的是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其发展模式是:支部+专合社+贫困户。
D. 材料四中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形成严密的政策与法律实施体系,这些是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
2.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中十八洞村三年间的变化表明,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落实精准脱贫的效果最好,所以要实现全国贫困人口脱贫,就必须总书记将每个贫困村都跑到才行。
B. 材料二“政府+社会+市场”三合一的扶贫模式,说明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走上社会,依托市场,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好办法
C. 材料三提到的“输血”和“造血”是指慈善性的救助和帮助贫困人群找到脱贫的途径和方法,两种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不能实现长久脱贫。
D. 材料四表明,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加大法治保障力度。
E. 材料四“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造成先富人为了帮助扶贫而自顾不暇,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3.根据上述四则材料,简要概括在我国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哪几个方面的努力。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聆听 崔立
晚上。一个陌生来电,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哥——”
我愣了一下,说:“你哪位?”
“哥,你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你。你能听我说说话吗?”
“好。”
“哥,我很孤单,也很寂寞,在这个城市,我没有朋友,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无助。以前在老家,我总是在想,将来一定要来大城市赚大钱,闯出一番天地来。真正来到这里,才感觉到万分的不易……”
我静静地听他说,他接二连三的话语,似乎也不想让我插嘴发表什么意见。
“……哥,你知道吗?我刚来第一个月的时候,找不到工作,把家里带来的钱也都花完了。有一晚,我还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有点冷,但睡着就不觉得冷了。我刚睡着,就被几个巡逻的警察给吵醒了,叫我别睡那里……”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又一个晚上。又一个陌生来电,“哥。”
我笑了,说:“你好啊。”
陌生男人想不到我那么客气,不好意思起来,说:“哥,没打扰你休息吧?”
“没事,你说吧。”
“哥,知道吗?在这个城市,我是迷路的人,找不到方向。我是一个工头老乡介绍来的,老乡说,大上海,遍地都是钱,只要弯弯腰,你就能把钱捡起来。可是,并不是这样的……”
我认真地听他说,屏住呼吸没有说话,我怕我的呼吸声影响了他讲话的气氛。
“……哥,我干了一个月,问老乡要钱,老乡说投资方还没给钱。干了三个月,再要,老乡说投资方资金周转不过来。干满半年,老乡竟然不见了。我们就问投资方要钱。投资方拿出签收单给我们看:原来老乡携款跑路了啊!我们一大帮子人就去投资方那里去吵、去闹。闹到后来,投资方只好再结工钱给我们。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多年之前,一个人站在街角的封闭式的电话亭前,落日的余晖照在他疲惫的身上,不时有路人不无鄙夷地从他身边走过。
他给家里打了个长途。
“你都习惯吗?工作累吗?想家了吗……”妈的问题像连珠炮一般。
“我很好,您放心吧,一切都很好……”他是想笑的,但笑不出来,寻了个理由,匆忙挂了电话。
电话挂了,他没有离开。他有倾诉的想法,许多无法和熟人去说的苦闷与难过。
他拨了一个陌生号码。一个女人的声音,说:“你找谁?”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电话挂了。
在他拨了第七个陌生电话,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
男人说:“可以呀。”
他说:“我来这个城市一个月,太苦了,你知道吗?蚊子特别多,第一晚我都没睡着。还有,这里养了一条大狗。那狗白天虽然是拴着的,可很吓人。见人吼两声,能把人给吓尿了。到了晚上,这狗就被放了出来,说是为了看家护院。我就不敢开门,天一黑关在屋里。和我一起上班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住得近,晚上可以回家,我只能呆在这里。白天我们几个人去干活,去挖那大大的树穴。挖树穴我挖不动,一天勉强挖了一个。老板眼睛瞪我,很不满意。老板让我给树浇水,那长长的管子,那重重的机器,都是我从没干过的。浇过水,我身上脏兮兮的像是从河里捞出来的……”
他还说:“我想家了,我想过放弃,想过回家,但我又不能回家……”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
电话挂了。他的心头却暖暖的,是倾诉过后的放松,还有别的什么。
那个人,是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个倾诉者刚来城市时花光了在家带来的钱,晚上“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困境。
B. 第二个倾诉者在谈到老乡携款跑路后一大帮子人找投资方吵闹要来工钱时,说“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表现了农民工无奈与善良。
C. “我静静地听他说”“我认真地听他说”“一切都会好的”,这些情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我”对倾诉者的尊重和鼓励。
D. 小说表现了三个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遭遇,他们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巨大,以致于通过向陌生人诉说才得以缓释。
2.将小说的题目“城市聆听”改为“打工倾诉”好不好?请简要说明。
3.小说将“我”当年进城打工的遭遇放在了最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