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摘自360百科《精准扶贫》)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又是如何探索习近平提出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呢?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十八洞村有225户993人,通过“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从全村甄别出136户、542位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增长115%,减贫61户269人。这些贫困人口已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学生义务教育、家庭基本医疗和住房全部得到保障,学生入学率100%,家庭人口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100%,住房全部达到安全标准。

(摘自腾讯网《习近平牵挂的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如何精准扶贫》)

材料二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鱼儿山镇头道沟村的精准扶贫工程——“帮扶认养”良种杜泊羊。该工程让这个贫困村找到一条致富新路子。

头道沟村地处坝上,是丰宁县的深度贫困村,有258户贫困户,帮扶项目重点锁定在养殖引进杜泊羊上。杜泊羊产自南非,肉质高端,被称为“钻石级”羊肉,价格高、市场大,且这种羊生长周期短,适合坝上高寒环境。据测算,从购买羊羔到养成出栏,每头杜泊羊需投入500元,出栏销售可收入1100元,扣除成本每只可获利300元。

帮扶工作组人员与贫困户“一帮一”结对扶贫,在自愿基础上每人投入500元认养一只羊羔。河北省志愿者团体“道德90后”共同募集2.5万元认养50只羔羊。大家的扶贫爱心带动社会各界一举认养1000多只羊,筹集资金53万多元。与此同时,驻村帮扶组又组织建起网上杜泊羊销售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网上认养,上线仅一周即认养300只羊,筹资15万元。

到11月底,合作社已在线出售杜泊羊肉720份,回笼资金8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21万元。预计到2018年底,头道沟村仅养羊一项人均收入增加1600元。

头道沟村这种“政府十社会十市场”三合一的扶贫模式,特点是政府帮扶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机制为依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精准扶贫之道。

(摘编自2017年12月15日新华网《河北一村庄认养“杜泊羊”拓展精准扶贫新路子》)

材料三

近年来,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据了解,中兴镇为解决贫困群众长久脱贫问题,使“输血”变“造血”。成立夹江县龙井沟果业专合社,以“支部+专合社+贫困户”为模式,成功引进春见耙耙柑,打造万亩柑橘现代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该专合社,流转土地,发展脆李、柑橘等80余亩,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实现增收100万元。流转土地100亩,建立中兴镇扶贫基地,他们把这100亩平均分给每一户贫困户,每户一亩,由专合社统一管理经营,受益归贫困户,预计每户可增收1万余元,实现了长期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他们在园区设立“一库五名单”台账,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80余人,每人可通过园区就业实现增收13000元以上。

(摘编自2017年11月20日搜狐网:《精准扶贫开良方脱贫致富拔穷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必须形成严密的政策与法律实施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指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要做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大法治保障力度。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要求。扶贫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归功于“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良好政策导向。扶贫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监督环节,应主动适应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和破解实践难题的需要。

(光明日报《加强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2017年11月21日08:51)

1.下列有关“精准扶贫”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的一系列数据表明十八洞村经过三年的精准扶贫己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B. 材料二表明扶贫工作组人员、贫困户和社会各界在精准扶贫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并且能够赚到比大都市投资更高的利润。

C. 材料三中所报道的是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其发展模式是:支部+专合社+贫困户。

D. 材料四中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形成严密的政策与法律实施体系,这些是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

2.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中十八洞村三年间的变化表明,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落实精准脱贫的效果最好,所以要实现全国贫困人口脱贫,就必须总书记将每个贫困村都跑到才行。

B. 材料二“政府+社会+市场”三合一的扶贫模式,说明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走上社会,依托市场,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好办法

C. 材料三提到的“输血”和“造血”是指慈善性的救助和帮助贫困人群找到脱贫的途径和方法,两种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不能实现长久脱贫。

D. 材料四表明,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加大法治保障力度。

E. 材料四“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造成先富人为了帮助扶贫而自顾不暇,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3.根据上述四则材料,简要概括在我国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哪几个方面的努力。

 

1.B 2.BD 3.①需要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好政策;②需要广大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③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政府+社会+市场”三合一的的做法及经验。④需要探索好的致富脱贫的模式或各种技术方法等。如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的发展模式。⑤加强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形成严密的政策与法律实施体系。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题目要求选出“有关‘精准扶贫’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能够赚到比大都市投资更高的利润”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聆听   崔立

晚上。一个陌生来电,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哥——”

我愣了一下,说:“你哪位?”

“哥,你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你。你能听我说说话吗?”

“好。”

“哥,我很孤单,也很寂寞,在这个城市,我没有朋友,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无助。以前在老家,我总是在想,将来一定要来大城市赚大钱,闯出一番天地来。真正来到这里,才感觉到万分的不易……”

我静静地听他说,他接二连三的话语,似乎也不想让我插嘴发表什么意见。

“……哥,你知道吗?我刚来第一个月的时候,找不到工作,把家里带来的钱也都花完了。有一晚,我还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有点冷,但睡着就不觉得冷了。我刚睡着,就被几个巡逻的警察给吵醒了,叫我别睡那里……”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又一个晚上。又一个陌生来电,“哥。”

我笑了,说:“你好啊。”

陌生男人想不到我那么客气,不好意思起来,说:“哥,没打扰你休息吧?”

“没事,你说吧。”

“哥,知道吗?在这个城市,我是迷路的人,找不到方向。我是一个工头老乡介绍来的,老乡说,大上海,遍地都是钱,只要弯弯腰,你就能把钱捡起来。可是,并不是这样的……”

我认真地听他说,屏住呼吸没有说话,我怕我的呼吸声影响了他讲话的气氛。

“……哥,我干了一个月,问老乡要钱,老乡说投资方还没给钱。干了三个月,再要,老乡说投资方资金周转不过来。干满半年,老乡竟然不见了。我们就问投资方要钱。投资方拿出签收单给我们看:原来老乡携款跑路了啊!我们一大帮子人就去投资方那里去吵、去闹。闹到后来,投资方只好再结工钱给我们。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多年之前,一个人站在街角的封闭式的电话亭前,落日的余晖照在他疲惫的身上,不时有路人不无鄙夷地从他身边走过。

他给家里打了个长途。

“你都习惯吗?工作累吗?想家了吗……”妈的问题像连珠炮一般。

“我很好,您放心吧,一切都很好……”他是想笑的,但笑不出来,寻了个理由,匆忙挂了电话。

电话挂了,他没有离开。他有倾诉的想法,许多无法和熟人去说的苦闷与难过。

他拨了一个陌生号码。一个女人的声音,说:“你找谁?”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电话挂了。

在他拨了第七个陌生电话,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

男人说:“可以呀。”

他说:“我来这个城市一个月,太苦了,你知道吗?蚊子特别多,第一晚我都没睡着。还有,这里养了一条大狗。那狗白天虽然是拴着的,可很吓人。见人吼两声,能把人给吓尿了。到了晚上,这狗就被放了出来,说是为了看家护院。我就不敢开门,天一黑关在屋里。和我一起上班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住得近,晚上可以回家,我只能呆在这里。白天我们几个人去干活,去挖那大大的树穴。挖树穴我挖不动,一天勉强挖了一个。老板眼睛瞪我,很不满意。老板让我给树浇水,那长长的管子,那重重的机器,都是我从没干过的。浇过水,我身上脏兮兮的像是从河里捞出来的……”

他还说:“我想家了,我想过放弃,想过回家,但我又不能回家……”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

电话挂了。他的心头却暖暖的,是倾诉过后的放松,还有别的什么。

那个人,是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个倾诉者刚来城市时花光了在家带来的钱,晚上“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困境。

B. 第二个倾诉者在谈到老乡携款跑路后一大帮子人找投资方吵闹要来工钱时,说“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表现了农民工无奈与善良。

C. “我静静地听他说”“我认真地听他说”“一切都会好的”,这些情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我”对倾诉者的尊重和鼓励。

D. 小说表现了三个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遭遇,他们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巨大,以致于通过向陌生人诉说才得以缓释。

2.将小说的题目“城市聆听”改为“打工倾诉”好不好?请简要说明。

3.小说将“我”当年进城打工的遭遇放在了最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这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就是人“不咋样”。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有时却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所不齿。在时下“浮躁”的社会中,“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唯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1.作者认为,许多人对“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下列各项中,不能用作支撑作者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 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却不好。

B.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这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 “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但在现实中有时却只是被当作“幌子”。 这是因为,在现实中绘画水平是美术界所看重的,即便是一个世俗之人,他若有了绘画的高水平真功夫,未必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

D.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人品即画品” 成了一句空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我们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随之“浮动”,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画品“也很难保证。

B. 我们经常听到的“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话语是美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 作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最终会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 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更何况俗人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也不影响一个人高水平的发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人品即画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人品即画品”的要求往往限于理论层面了。

B. 作者认为“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

C. 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得出了一个结论——“千万别当真”,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D. “俗不可耐”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某长者”意在提醒记者不要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查看答案

以“错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之言,不仅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也有借鉴意义。君子三戒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而强调了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道德修养。 ,所以孔子提醒人们要有所戒惧,需具有拘束性道德,在诱惑面前可制自身,不能悖理违法,丧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由此, ,走向道德修身的提升,进而挺立道德主体、扩充道德生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 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 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 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 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