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在屋中垂泪,宝钗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作装裹用。

B.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知道欧也妮把私房钱给了堂弟,大怒,把她关在房间里。克罗旭提醒他欧也妮拥有母亲遗产继承权,劝他善待欧也妮。

C. 《茶馆》语言巧妙反映社会现实。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D. 《呐喊》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母亲形象:《药》中的华大妈、《风波》中的七斤嫂生性懦弱隐忍,《兔和猫》中“我的母亲”和蔼可亲、勤劳善良。

E. 《边城》中翠翠和爷爷撑渡船,从不多要别人的过河钱。一天,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巳,喊翠翠在岸上拦住了他。

 

DE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导读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D项,“《风波》中的七斤嫂生性懦弱隐忍”说法错误,七斤嫂生性刁蛮泼辣。E项,“……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巳,喊翠翠在岸上拦住了他”说法错误,卖皮纸的过渡人多给了钱,爷爷喊翠翠拦住他。故选D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鮮,“依依”尽杨柳之貌,一言穷理,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至如《雅》咏裳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选自列勰《文心雕龙》,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文心雕龙》是中国        (朝代)文学理论家        (人名)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3.根据文本概栝作者关于文学创作的主要观点。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位古代诗人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一位哲人则说:“一个生命之树伟岸的人,首先是一个灵魂根系深广的人。”

泰戈尔说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有人曾完整地掘出一株大树的根,那蜿蜒曲折的根系竟是树冠领有空间的两倍。在生活中,人们心里都装有各种“根”的故事,有着关于“根”的感情和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刘梦溪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 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 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 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 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 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倒是佛道之间互相攻讦得比较 厉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就是针对佛教的,而范缜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 天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总的说来,儒释道三家相处得不错,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始形成。

当代的精神价值的流失是严重的,有很多空缺。中国人怎样建立自己的尊严?怎样活得更有面子?内心世界的价值认同如何建立起来,或者说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要以为只有信仰宗教才算做信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 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但禅宗流于智辩,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如果说“瞬间即永恒”即为终极的话,那需要不断地叠加“瞬间”,而且不见“关怀”。另外一个方向往民间走, 形成生活佛教,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很盛,但发愿者往往有所求,掺进了功利的因素,使 得终极的信仰未免打折扣。

梁启超曾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黄帝到秦统一,为上世史,称“中国之中国”;秦统 一至乾隆末年,为中世史,称“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至晚清,为近世史,称“世界之中国”。 现在的情况是,“世界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处于转型期,包括 传统向现代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自我的运行机制向与国际接轨转型,长期贫困 的国家向小康社会转型等等。

转型期就是过渡期,是未完成式,一切都处于建构的过程中,是“人在旅途”。许许多多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也有人说:“现代化是陷阱”。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中间一再被打断。晚清政府从1860年至1890年三十年的早期现代化尝试,由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打断了。民国政府初见成效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被打断。鉴于百年以来的痛苦经验,中国人不能不有所警 惕,不能让这一次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

(原文有删改)

1.作者认为,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

2.依据文章第四段,简要说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否成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3.最后一段中提到有人认为“现代化是陷阱”,从全文看,作者态度如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请说明“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巳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这句话的含义。

2.以下两段文字各反映了母子怎样的心理?

(1)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

(2)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3.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躬自悼矣。(《诗经丨氓》)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_______________,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4)臣本布衣,_______________,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5)_______________,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7)位卑未敢忘忧国,_______________。(陆游《病起书怀》)

(8)__________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