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刘梦溪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刘梦溪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 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 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 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 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 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倒是佛道之间互相攻讦得比较 厉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就是针对佛教的,而范缜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 天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总的说来,儒释道三家相处得不错,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始形成。

当代的精神价值的流失是严重的,有很多空缺。中国人怎样建立自己的尊严?怎样活得更有面子?内心世界的价值认同如何建立起来,或者说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要以为只有信仰宗教才算做信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 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但禅宗流于智辩,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如果说“瞬间即永恒”即为终极的话,那需要不断地叠加“瞬间”,而且不见“关怀”。另外一个方向往民间走, 形成生活佛教,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很盛,但发愿者往往有所求,掺进了功利的因素,使 得终极的信仰未免打折扣。

梁启超曾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黄帝到秦统一,为上世史,称“中国之中国”;秦统 一至乾隆末年,为中世史,称“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至晚清,为近世史,称“世界之中国”。 现在的情况是,“世界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处于转型期,包括 传统向现代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自我的运行机制向与国际接轨转型,长期贫困 的国家向小康社会转型等等。

转型期就是过渡期,是未完成式,一切都处于建构的过程中,是“人在旅途”。许许多多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也有人说:“现代化是陷阱”。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中间一再被打断。晚清政府从1860年至1890年三十年的早期现代化尝试,由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打断了。民国政府初见成效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被打断。鉴于百年以来的痛苦经验,中国人不能不有所警 惕,不能让这一次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

(原文有删改)

1.作者认为,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

2.依据文章第四段,简要说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否成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3.最后一段中提到有人认为“现代化是陷阱”,从全文看,作者态度如何?

 

1.大传统: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其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小传统:是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具有民间性;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2.佛教虽然传入中国,但并未成为中国人的价值信仰。一是缺乏终极关怀,只是知识分子的智辩平台,二是掺进许多功利因素,成为民间的香火宗教。 3.①作者坚信中国走现代化之路是不可阻挡的,但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②因为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使我们能够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又很有惰性,不容易改变。③因此,既要树立精神信仰,又要吸取百年来的痛苦经验,不能让这一次的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为“作者认为,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第一段,仔细阅读第一段,可以从中筛选出“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 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 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等信息,就这些信息概括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 2.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据文章第四段,简要说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否成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第四段,根据文中“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但禅宗流于智辩,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另外一个方向往民间走,形成生活佛教,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很盛,但发愿者往往有所求,掺进了功利的因素,使得终极的信仰未免打折扣”,可以得出佛教虽然传入中国,但并未成为中国人的价值信仰。一是缺乏终极关怀,只是知识分子的智辩平台,二是掺进许多功利因素,成为民间的香火宗教。 3.试题分析:题干是“最后一段中提到有人认为‘现代化是陷阱’,从全文看,作者态度如何”,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中筛选出“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中间一再被打断”“晚清政府从1860年至1890年三十年的早期现代化尝试,由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打断了。民国政府初见成效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被打断。”“鉴于百年以来的痛苦经验,中国人不能不有所警惕,不能让这一次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 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 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当代的精神价值的流失是严重的,有很多空缺”“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把握作者对最后一段中提到有人认为“现代化是陷阱”的态度如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请说明“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巳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这句话的含义。

2.以下两段文字各反映了母子怎样的心理?

(1)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

(2)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3.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躬自悼矣。(《诗经丨氓》)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_______________,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4)臣本布衣,_______________,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5)_______________,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7)位卑未敢忘忧国,_______________。(陆游《病起书怀》)

(8)__________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

1.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否吻合?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

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吴芾传》,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言者论罢        风:通“讽”,暗示

B. 其言        韪:认为对

C. 刑部侍郎        权:兼任

D. 立朝不        偶:结党

2.下列对文中画短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 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 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 致仕:“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致仕即获得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表达这一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髙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 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浚治鉴湖。

C. 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童打伤了酒家的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 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

(2)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  )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