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请说明“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巳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这句话的含义。

2.以下两段文字各反映了母子怎样的心理?

(1)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

(2)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3.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

 

1.表层义是,他对老家事物的记忆渐渐淡化;深层义是“他”对故乡的感情慢 慢淡漠,几近消失。 2.(1)母亲误解了儿子的话,认为他会怕冷,话语中带着关切和不安。 (2)透过母亲的满头白发他感受到母亲的牵挂与思念,他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被唤醒。 3.①照应小说开头,使小说情节更完整。②表现了他对母爱更深的理解,升华了主旨。③以他们的对话,特别是他对窗花的描述结尾,是一种简洁而含蓄的抒情,含而不露,意味深长。 4.示例一: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小说要赞 扬的正是母亲身上伟大的母爱。小说的题目是“开在玻璃上的花”,小说正是通过 母亲怕他冷,夜里一直烧火而使屋子温暖如春使他最终没有看到窗花来表现母爱的。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私宽容的,即使儿子十年来第一次回家,母亲仍认为儿子很孝 顺。小说虽写到我的自私,但只是为了更突出母爱的伟大。 示例二: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他的自私。 “他”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作者借他表达的正是对目前孝的缺失的批判。钱代替不了关爱,虽然他每年都要寄钱回家,但十年来这是第一次回家,说明他对母亲的关心不够。母亲的无私和宽容,恰恰更衬托了他的冷漠和自私。 示例三:两者都有母亲和“他”都是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母亲烧炕,屋内温暖如春,玻璃不能结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浓厚的爱。儿子虽寄钱给母亲,但疏于看望,只能说是有些自私。母亲和儿子的行为两相对照,使赞美母爱和批判 自私的主题同时表达得更明显。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丰富含义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进行理解。本题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原文上文说“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表明“他”已经离乡太久了,而代表家乡记忆的窗花“融化”“奔向远方”则是表明他对家乡的记忆渐渐淡了、远了,也就表明他对家乡的情感渐渐淡了。 2.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两段文字各反映了母子怎样的心理”,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情感能力。第一句“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结合前文“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以及本句中“迟疑”可知此时母亲误解了儿子的话,认为他会怕冷,话语中带着关切和不安。第二句“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把握本句中“他”的心理,需要通读全文,了解“他”的情感变化过程,然后归纳此时“他”的心理。从上文看,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烧炕、烧火盆等细节,表达出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无微不至的爱,他本来对家乡和亲人感情已渐渐淡漠,此时他感受到了母亲无时不在的牵挂和爱,一心只想看窗花的他终于明白,母爱、乡情才是一朵长开不败的花。 3.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结尾作用能力。小说的结尾的作用可从小说的结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结构上看,本文结尾与文章开头和妻子说回家一事相照应;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他的话也表现出他对母亲和母爱的理解,进一步体现主题;另外也使得文章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和空间。 4.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考生在解答时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篇小说所体现出了的主题包含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他”自私的批判,两个方面可选一个进行探究。如赞颂母爱,可从母亲的具体事例上来分析,“他”十年未回家也正好反衬母亲的伟大;如批判“他”的自私,要从他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十年来第一次回家等事件上分析。此外也可以从二者兼有的角度分析。但注意一点,要有明确的观点,并能够自圆其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躬自悼矣。(《诗经丨氓》)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_______________,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4)臣本布衣,_______________,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5)_______________,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7)位卑未敢忘忧国,_______________。(陆游《病起书怀》)

(8)__________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

1.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否吻合?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

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吴芾传》,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言者论罢        风:通“讽”,暗示

B. 其言        韪:认为对

C. 刑部侍郎        权:兼任

D. 立朝不        偶:结党

2.下列对文中画短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 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 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 致仕:“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致仕即获得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表达这一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髙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 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浚治鉴湖。

C. 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童打伤了酒家的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 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

(2)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  )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查看答案

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A.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 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 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 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