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诸杨虞...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诸杨虞卿之后。虞卿孙承休,唐天祐初,以尚书刑部员外郎为吴越国册礼副使,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大雅,承休四世孙也。钱俶归朝,挈其族寓宋州。

大雅素好学,日诵数万言,虽饮食不释卷。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改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浔州,监在京商税,再迁秘书丞。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召试。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为三司监铁判官,知越州,提点淮南路刑狱。还,考试国子监生,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

大雅朴学自信,无所阿附,直集贤院二十五年不迁,有出其后者,往往致荣显。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吾之所有,不敢以荐于人,而尝自献乎天子矣。”天禧中,使淮南,循江按部,过金陵境上,遇风覆舟,得傍卒拯之,及岸,冠服尽丧。时丁谓镇金陵,遣人遗衣一袭,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宰相王钦若亦不悦之。晚与陈从易并命知制诰。大雅尝因转对,上《原治》十七篇。所著《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十二卷。

(节选自欧阳修《宋史杨大雅传》)

[注]:①杨行密,唐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B. /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C. /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D. /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B. 召试即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清时废止。

D. 转对指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也称“次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大雅勤奋好学,博闻强识。他在考中进士以前,每天诵读数万字文章,饮食时也手不释卷。一生著述丰富,令人叹服。

B. 杨大雅追求仕进,勇于自荐。他曾乘交趾进献犀牛的机会向朝廷献赋,后又上书自荐并献文,于是被任用为太常博士。

C. 杨大雅不流世俗,心境平稳。他在集贤院干了25年却未升职,同事中比他晚的人也往往显贵,可他对此淡然处之。

D. 杨大雅不慕权贵,清高自守。他巡视金陵时遇风翻船,丢了衣帽,当地官员丁谓派人送了一套衣服,他却推辞不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

(2)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

 

1.C 2.C 3.B 4.(1)杨行密占据江、淮,道路阻断不能返回,杨承休就在钱塘安家。 (2)有人笑他不合时尚,清高自守,杨大雅叹道:“我不向世俗学习,而是向圣人学习,因此到这个地步。” 【解析】选自:《宋史》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1.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标志性词语“以”“还”“兵部郎中”“至是”“诏” “拜”。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识记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平时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C.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清时废止。“明清时废止”错,“国子监”一直到明清时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 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共享出行的日活跃用户已超过1000万。共享出行的出现对公共交通起到了补充作用,同时提供了多元选择并创造了新型就业。网约车作为最为普及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在纽约的同类调研对比:中国一线城市的网约车比公共交通更具交通时间短的优势,这体现出中国一线城市的公共交通规划及便利性仍有改善空间; 其次,中国消费者对网约车安全性的信任度低于美国消费者,因此,未来推动网约车消费可以在高性价比、便利和强化安全保障三个方面继续提升。此外,跟美国相比,中国的网约车司机多数为兼职,占到四分之三左右。

(摘编自《中国共享经济消费者调研》)

材料二:在如今的全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万众创新的新的方向。从滴滴打车到摩拜单车,“共享经济”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也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网约车平台到现在的共享单车,他们都是在调动社会资源来为用户带来优惠便利。在以前没有这些平台的时候,我们出远门是靠拦出租车,甚至雨天还多加钱等等,离得近我们会选择买个新自行车,骑车出门。在共享经济的今天,这些出行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我们带一个手机这些问题就已经全部解决了。不但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从共享经济的特点来看,重要的是使用,而不是拥有。所以才会出现了类似于滴滴出行、小猪短租、春雨医生等一系列具有这种特质的产品。我们期待在这样共享经济的新环境下, 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发舒适、方便快捷。

(摘编自搜狐新闻《出行万象》2017.4.12)

材料三:

中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3亿人,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所占GDP比重

将达到10%以上。以小猪短租、滴滴出行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正在全面推动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材料四:中国的传统出租车企业面临互联网时代的窘境。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平告诉记者,滴滴和uber这些打车软件盛行后,给传统的公共交通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正规出租车驾驶员的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降幅达15%左右。“原先每天的调度量为3 万车次,现在大概 1万车次都不到,下降了60%左右”。“如果我们不去改变,必将被市场所淘汰。”杨国平告诉本报记者,公司下一步的计划是要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增加现在年轻人喜欢用的软件叫车模式。公司正在筹划“大众出行”的APP 等平台,预计下个月就会正式推出。

“正规车就是所有的出租车都是有顶灯,有租赁牌照和保险的正规车辆,正规人是指所有的司机都有营运资质并经过培训,并提供规范的服务。凡是接到投诉,就会线上线下结合,在当天就给出回复。”与此同时,据传,滴滴快车公司也在探索与传统出租车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摘编自新浪财经《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出租车公司窘境如何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浪潮的出现,给广大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方向。

B. 滴滴出行、ofo共享单车等产品更强调对产品的使用,而不是拥有。

C. 公共交通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出行需求,而网约车的出现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D. 传统出租车企业在滴滴和uber这些打车软件盛行后,面临极大的窘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更好地节约了社会资源,同时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B. 共享出行必将改变我国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困扰人们的雾霾等环保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C. 传统出租车与网约车相结合的方式才是其打破困局的解决之道。

D. 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对网约车安全性的信任度低,跟网约车司机多数为兼职有一定关系。

E. 与国外相比,我国共享经济起步晚,参与人数和比重也明显少于发达国家。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共享出行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钱匣的故事

陈忠实

四个人围着方桌坐定,孝武动手给每人盅里斟下酒,白嘉轩佝偻着腰站起来,刚开口叫了一声“三哥”,突然涕泪俱下,哽咽不住。鹿三惊讶地侧头瞅着不知该说什么好。孝武孝义也默默凝坐着。白嘉轩说:“三哥,我这一生遭了多少罪呀……”随之说道:“我有话要给孝武孝义说,三哥你陪着我。我想把那个钱匣匣儿的故经念给后人听。” 

这是白家的一个传久不衰的故经。虽然平淡无奇却被尊为家规,由谢世的家主儿严肃认真地传给下一辈人,尤其是即将接任的新的家主儿。那是一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做工粗糙,不能摆饰陈列也无法让人观赏。 

由白嘉轩推大约六代的祖宗里头,继任的家主儿在三年守孝期问变成了一个五毒俱全的败家子,孝期未满就把土地牲畜房屋踢净尽了,还把两个妹妹的聘礼挥霍光净。母亲气死了,请不起乐人买不起棺材穿不上三件寿衣,只凑合着买了两张苇席埋了。这个恬不知羞的败家子竟然厚着脸皮吹牛说:“白鹿村再有钱的人再大的财东,没见谁给他先人装个双层枋吧?我给俺妈用的是双层子寿材……“村人一想也对,两张苇席裹了双层……就回给他一句顺口溜:白家老大埋他爸,能闹多大算多大;白家老大埋他妈,能瞎尽管瞎。这个败家子领着老婆孩子出门要饭去了,再没有回来。 

亲自经历这个拨锅倒灶痛苦过程的老二,默默地去给村里一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割草挑水混饭吃,没有事做的时候就接受村人乡邻一碗粥一个馍的施舍。这个默默不语的孩子长大了,就弄下一个木模一只石锤去打土坯了,早出夜归,和村里人几乎断了见面的机会。他从不串门更不要说闲游浪逛,晚上就躺在那间仅可容身的灶房里歇息,有人发现过他在念书。这间灶房是被激怒的族人和近门子人出面干预的结果,败家子老大才留下这一间灶屋没有卖掉,使老二有一坨立足之地。 

他搜罗到一块槐木板,借来了木匠的锯子刨子和凿子,割制成一只小小的木匣儿,上头刻凿下一道筷头儿宽的缝口,整个匣子的六面全都用木卯嵌死了。他每天晚上回来,把打土坯挣下的铜子麻钱塞进缝口,然后枕着匣子睡觉。三年以后,他用凿子拆下匣底,把一堆铜元和麻钱码齐数清,一下子就买回来一亩一分二厘水地,那是一块天字地。白鹿村的人这个时候才瞪大眼睛,瞅着那个无异于哑巴的老二身上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每二年,他用自己的置买下的土地上收获的第一料新麦蒸成雪白馍馍,给白鹿村每一家每一户都送去两个,回报他们在他处身绝境的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这个有心数儿的孩子当时每接受一碗粥一个馍,都在灶屋土墙上刻写下了赐舍者的姓名,诸如五婆三婶七嫂二姑四姐等等。已经成年的他在实行回报时,坚决冲破了当初记帐时的原本企图,给每一家乡党不管当时给予还是未给予他施舍的人家一律送上两个馍馍,结果使那些来施舍过他的人更加感动以至羞愧。又两年,他再次撬开匣底,在祖传的留给他的那一半庄基地上盖起了两间厦屋。又一年,他给自己娶回来一房媳妇…… 

直到他死,尽管土地牲畜房屋已发展到哥哥败家之前的景况,被卖掉的那一半庄稼用高过原价三倍的价钱再赎买回来,如愿以偿盖起三间厅房,他仍然是一身补丁摞着补丁的衣裤。 

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的故事最后凝炼为一个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儿,被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穷的庄稼人咀嚼着品味着删改着充实着传给自己的后代…… 

“我看咱家只差一步就闹到重用木匣子的地步咧!”白嘉轩喝了几盅酒,感慨起来,“你们看看孝文是不是那个败家子老大?是!只是我还活着,孝武也长大了,才没给他踢踏到那一步……像他那号败家子,早饿死了早让人眼目清闲…… 

孝武哇!今黑我就把这匣子交给你,当然用不看拿它攒钱,你常看看它就不会迷住心窍。”听到木匣子的故经,鹿三却顿然想起进山背粮的故事来…… 

鹿三准备去背粮,要走的当儿,白嘉轩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鹿三转过身笑着问:“财主家也叫娃去背粮,你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说:“谁爱笑由谁笑去。”鹿三认真说:“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小,甭说背粮食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他说:“要是从场里把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处……”

因为带着两个孩子,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村口和鹿三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白嘉轩却幸灾乐祸似的笑说:“这回把碎息娃子跑美咧!这回碎息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想到这里,鹿三说:“孝文要是心里有这匣子就好了咧!”

孝武接过匣子庄重而又激动起来:“爸,我明年春上就把门房盖起来。”白嘉轩说:“你把门房盖起来,就把你的名字刻到墙上,把孝文卖房的年月也刻上,这话我再不说二遍……”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减)

注:①鹿三,白嘉轩的长工兼好友。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孝文、孝武、孝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开篇借助凝练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交代了白嘉轩一生历经苦难,心性刚强的他,打算用钱匣匣的故经教育两个孩子,堪称用心良苦。

B.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先祖故事,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写了自家祖上老大败家,老二兴家的故事始末,发人深省。

C. 文中“老二”记下赐舍者的名字,是不愿意占人便宜,也是希望将来有能力时偿还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D. 小说的叙事语言朴实无华,功力十足,运用地方语言,富有口语化特征,极大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2.请简要概括并分析“老二”这一人物形象。

3.白家的故事凝练成“钱匣匣”,试分析白嘉轩把“钱匣匣”传给孝武前后的心理变化。你认为当今时代“钱匣匣”蕴含的精神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请简述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 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 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 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 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 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 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 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 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 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 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其基本特点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左右交叉,袖子宽大。最近,有一所学校同寝室的几个女生火了,原因是她们严格遵循古代礼仪,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成了一道与现代生活不同的异样风景。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隐 忧

陈忠实

作家习惯于夜里工作,天明时入睡,午时醒来。这天,他刚醒来,弟弟来了。弟弟从老家山区来,肩头挎着一只早已过时的那种仿军用黄色帆布包。

作家看见弟弟的第一眼,当即想自己兜里还有多少钱。他的兄弟姊妹全都生活在尚未脱贫的山区,凡是找上门来的,总得给些钱。弟弟坐下就坦然直言:“哥!你心里别慌,我不要你的钱。我知道你名声很大,可是还是没钱。”作家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

弟弟更坦率了:“我想搞一个运输公司,先买一辆公共汽车,搞长途客运。你想想你能有多少钱给我!你把我嫂子卖了也买不来一辆汽车——”

作家掸了掸烟灰,大声呵斥:“凭你这号货能搞长途客运?你是不是昨晚做梦还没醒?”

弟弟并不恼:“我知道你瞧不起我,不相信我。事没弄成之前,谁也不信;弄成了,人又给你骚情了。你前些年没成名时,谁把你当一回事?我那时候看你整天写稿,却没人登,我咋看你都不像个作家,而今我咋看你都像个作家……”作家还真被堵住了口,无可奈何地笑笑:“行啊!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你搞吧!”

弟弟笑了:“我还得求你,不要你的钱,只要你给刘县长写个条儿,让他给银行行长说句话,我就能贷上款……”

作家忍不住放声笑了,笑出了眼泪:“你还真动了脑子,把我的朋友关系都利用起来了……”

弟弟说:“你不过就写一张字条儿嘛!”

作家笑着,给刘县长写了字条儿。

过了两天,作家感到某种说不清的隐忧,于是就给刘县长打了个长途电话,很内疚地说明来龙去脉,最后才点破:“你知道我这个弟弟是个什么货!我给他讲不清道理,推到你手里,你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把他打发走算咧!”

刘县长笑了:“你的电话来晚了。我把他介绍给农行行长了。”

刚放下电话筒,铃又响了,是弟弟打来的:“哥呀,我在县农行,贷款没问题。刘县长一句话,农行行长照办,我要贷5万,他连一个子儿也不敢少给。”

作家心里沉了一下,真要是贷下5万元,这个家伙把钱给倒腾光了,谁来还贷?听着他狐假虎威的口气,愈加疑虑:“你可得考虑还贷能力……”弟弟说:“这事你甭操心。现在人家贷款要财产抵押,我想来想去,咱们兄弟姊妹就你日子过得好。你给我当担保人。”

作家冲口而出:“那就把我押上。”弟弟哈哈哈笑起来:“谁敢押你这个大作家啊!行长倒是给我出了个主意,把你那本书押上。”作家心里轻松了。行长给弟弟出的这个主意,分明是游戏。自以为聪明的弟弟正在农行行长的圈套里瞎忙。作家说:“我的那本书早就卖给出版社了。版权在人家出版社,不属于我了,押不成了。我只有一支钢笔,永生牌的。你作押吧!”说着,“啪”地挂断了电话……

一个月后,作家和他的朋友刘县长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天,突然想起弟弟贷款的事,便问刘县长:“后来那货还缠没缠你?”刘县长也多喝了几盅,听了便大笑起来,笑毕,讲给作家一个可以作为小说“尾声”的故事——

你弟弟从我那儿走时,要借我的自行车——机关给我配发的一辆新型凤凰车。他把我的自行车骑走了,三天后传达室老头把车交给我的时候,我都认不出来了,车铃摘掉了,车头把手换上一副生锈的,车子的瓦圈和内外胎都换成旧的了,只剩下那个三角架……真是凤凰落架不如鸡了……

作家“啊”了一声,想骂也骂不出来了。

刘县长说:“我看着这个自行车,突然就想起你常常出口说的‘这个货’!我忍不住笑着就说了你的话,‘这个货’……只有这称呼好!”

次日,作家回乡去看望父母,顺便也去看望这位弟弟。弟弟正蹲在窑门口抽烟。显然,汽车运输公司没有办起来,那辆自行车倒是撑在窑门前的场院里,除了三角架是脱漆锈斑的旧架子,其余部件都是崭新的,在阳光里闪亮。                            

(选自陈忠实《扶不起的弟弟》,有删改)

注:①标题为临时添加。②骚情:陕西关中方言,热情过分,讨好献媚。

1.文章第二段画线句表现了作家怎样的心理?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心理?

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弟弟”的形象特点。

3.结尾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隐忧”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