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意思,但是在儒家文献中的这句话,某中包含的报应观念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的人生观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信誉和广泛的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 “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 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 “德”与“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上了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人的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事实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易》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虽然也含有报应的意思,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 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 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 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 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被赋予了时间和家庭因索,解决了“德”与“福”表面上的矛盾。

D. “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 文中引人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与“福”表面上的矛盾。

C. 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 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1.B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曲解文意,文章第3段说“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但选项却说“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此说法与原文不符。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概括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项,曲解文意,据第7段可知,“‘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是因为“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而并不能“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比尔·盖茨在给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列了十一项在学校里没学到的事情:①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②这世界在你有成就前不会在意你的自尊;③高中刚毕业别指望拥有太多;④在有老板前别认为老师严厉,而老板是没有任何限制的;⑤烙牛肉饼不会损你的尊严;⑥你的困境不是你父亲的过错;⑦你的父母一直为你付帐单才变成现在的乏味;⑧你的学校可能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这与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⑨生活中你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无人帮你发现自我;⑩电视不是现实的生活;⑩善待乏味的人,你可能会为一个乏味的人工作。

要求:根据11条中的两条或以上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题文)下面所列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部分判词,请任选五句,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贾府中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②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③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⑤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凹相逢大梦归。

⑥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⑦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⑧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经典,①____________。这里的“态度”主要体现在阅读的习惯上,一目十行,敷衍了事,便是对经典的亵渎,②_____________。有时间和机会就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有计划地读书……习惯总是根深蒂固的,习惯的力量往往巨大,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明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 张华同学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汉代汉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 王老师捧着一幅自已的字画来到李老师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李老师双手接过字画。

D. 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可燃冰,也叫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视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B. 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为居民提供福利。这个“价值”有两层涵义,一是当前创造价值的能力,一是未来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C. 《索玛花开》是国内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电视剧,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创作背景,反映彝族贫困百姓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努力脱贫致富的喜人变化。

D. 泸州市合江地处山区,当地党委政府根据地缘优势,发动群众在山地成片规模改种蜜柚,目前成为四川最大的荔枝种植基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