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小菊 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小菊

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湿湿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儿,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心平气和,毫不在乎,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丝毫不抱希望。

B. 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C. 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写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D. 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一定会原谅丈夫,过上幸福生活。

E. 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里出轨被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相互交织。

2.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BE 2.①善良孝顺。在丈夫有外遇长期不归家的情况下,马小菊仍然毫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表现了善良和孝顺的本性。②坚强隐忍。面对丈夫的出轨和众人的闲言碎语,马小菊外表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她隐忍不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表现出坚强隐忍的一面。 3.①设置背景,渲染氛围。“下雨”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环境,通过反复描写“下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②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面对向午的出轨,马小菊内心极其痛苦,密集的雨滴看似打在她的身上,其实是在敲打着她的心。作者借下雨来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下雨”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密切关联,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④深化小说主题。自然界的“雨”与马小菊婚姻中的“雨”互相交织,隐喻主人公的生活进入“雨季”,进一步表现小说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不抱希望”错,原文“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说明,当时马小菊因为婆婆的病无法顾及其它的事情。B项,“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错,文中药店老板“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是一种“看热闹”的心理,并无“同情”,更无“关心”;从原文“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分析,旺子媳妇、吴二婶更多的恐怕也是“看笑话”的心理。D项,“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错,太绝对,也于文无据。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在丈夫有外遇长期不归家的情况下,马小菊仍然毫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表现了善良和孝顺的本性”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善良孝顺”的性格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简,其中一部分竹简上记录的是秦国的法律,后整理出了《秦律十八种》。“环保条款”记录在其中的《田律》上,这部法律因此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田律》中,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有两条很新鲜,一是,规定不得堵塞河道,即“雍堤水”;二是,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即“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特别是后一条,可以避免大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云梦秦简的《法律答问》中还提到,《秦律》规定,东方六国的人到秦国来,入秦时必须用火熏其车上的衡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官方的解释是:如果来人不处治马身上的寄生虫,虫子附着在车的衡轭或驾马的绳索上,就会被带到秦国来,所以必须用火来熏。这简直就是现代海关卫生检疫的雏形,环保的意图十分明显。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荀子·王制》中曾专门谈及为王之道:“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将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比荀子早约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管仲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他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过环保“四禁”概念。据《管子杂篇》所记,其中“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管仲这种环保观,不只提出了环保问题,还考虑到了民生。这种治国理念相当科学,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

从史书记载来看,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部”诞生在中国。据清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记载,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所管理的范围更大,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都是“虞”的职责。周代“环保部”编制更大,被进一步细化为山虞、川衡、林衡、泽虞等四个平行部门,“虞”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监督机构,“衡”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执行机构。这四个部门统统归“地官司徒”领导。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国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唐、宋、明、清诸时期,朝廷均设有虞衡司,此司即“虞部”,属于最大“中央部委”工部的下属机构。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在古代,如果有不环保的行为或违犯“环保法”的,都要受到处罚。西周时期周文王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齐国的惩治条款比“伐崇令”更为严厉。《管子·地数》中说:“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这种为保护环境而剁断肢体的残酷惩罚,早在殷商时期已出现。《韩非子·内储说》有这样的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进入封建社会后,历代对违犯“环保法”者同样也不轻饶。如在唐、宋两代,随便烧荒者一旦被抓到,要被判处古代五刑中的笞刑——“笞五十”;“伐毁树木”的,则以偷盗罪论处。历代在保护水源方面的规定也很多,如唐宋法律上都有规定,“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

(摘编自《我国古代已有“环保法”》)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律十八种》是根据云梦出土的竹简上记录的秦国法律整理出来的,其中有环保条款的记录,因此这部法律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

B. 《秦律十八种》中保留了前代春季不准乱砍乱伐的规定,还增加了不能堵塞河道的新规,为避免污染,规定除夏季外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

C. 《荀子·王制》中谈及的为王之道强调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入山砍伐树木,不能破坏草木生长,这一要求体现了“环保治国”的理念。

D. 齐国上卿管仲的环保观不仅提出了环保问题,还关注了民生,这从他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所提出的环保“四禁”可以看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秦律》规定,齐、赵等国的人入秦时须用火熏其车上的衡轭,以防带入寄生虫,此举措有卫生检疫的意味。

B. 管仲认为君王、百姓等都应该遵守环保要求,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他先进的环保治国理念有关。

C. 西周时期周文王的“伐崇令”的具体执行,当是由“地官司徒”交由其下属四个平行部门之一的山虞负责。

D. 《韩非子·内储说》中的记载,说明为保护环境而剁断肢体坚决不轻饶的残酷惩罚,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对随便烧荒、伐毁树木、乱倒污水等行为,都一一列出,严令禁止并给予不同的惩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 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虞”要负责保护与治理山林川泽,虞官们制定的种种环保条款对当时的生态环境保护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C. 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虞在周以前已经出现,秦汉时称少府,唐宋明清时期为虞衡司,不同时期名称会有一些变化,但职能大体上相同。

D. 对有不环保行为或违反“环保法”的人施以重罚,这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古代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渐渐成为时尚。2016年5月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通过这一平台,你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费问答模式。随后,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全力打“得APP”,喜马拉雅FM创办知识付费节“123知识狂欢节”,知乎上线“知乎live”等等。进入2017年,这一趋势丝毫没有减速的迹象。3月7日,豆瓣网推出了首款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随后腾讯CE0马化腾表示,微信公众号正加快上线付费订闻订阅。

有人说:“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知识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有人说:“时代变化太快,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害怕自已被杜会淘汰。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知识付费学习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学习。”

还有人说:“知识付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

认真阅读这则材料,谈谈你对“知识付费”的认识和看法。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在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菟丝子是一种典型寄生的植物。菟丝子的寄生会造成作物减产,____:一是菟丝子深入宿主,获取生长所需的一切;二是缠绕在宿主叶片上,影响其光合作用。____?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神奇武器——吸器,菟丝子通过吸器完成寄生。菟丝子除了从寄主转运营养,____。这样看来,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菟丝子窃取寄主的营养,但是也能帮寄主除去病菌。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面各情境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B. “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腾讯体育消息)

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 依照法律规定,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大学教授肖耿6日在北京出席国际金融论坛年会时认为,中国不应花过多努力考虑经济增长率。

B. 到非洲打拼了近40年,胡介国不仅拼得了数亿身家,还成为中国和尼日利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尼日利亚成为名人。

C. 快节奏的社会,一些人轻视书写错误,倘有人认真追究错误则往往被视为“不识趣”,这实际上代表了一些人遇事不认真且反对“较真”。

D. 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