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大学教...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大学教授肖耿6日在北京出席国际金融论坛年会时认为,中国不应花过多努力考虑经济增长率。

B. 到非洲打拼了近40年,胡介国不仅拼得了数亿身家,还成为中国和尼日利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尼日利亚成为名人。

C. 快节奏的社会,一些人轻视书写错误,倘有人认真追究错误则往往被视为“不识趣”,这实际上代表了一些人遇事不认真且反对“较真”。

D. 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搭配不当,应将“努力”改为“精力”。C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处事态度”;D语序不当或逻辑错误,应将“一个人”和“一家一户”互换位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话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量非本小区人员居住在小区地下室,严重影响居民的安全保障!业主们忍无可忍,多次投诉街道综合治理办。

②中国渔政201船开始向北返航,离开钓鱼岛海域,我在右侧的甲板上看到,两艘日本巡逻舰还是不即不离地随行在旁。

③李达康看着眼前这位和自己共事了十多年的问事,他深深感到,这次分离,他们很快就会相去无几

④应该看到,结构调整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一个成熟的产业需要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⑤由于标签缺失、信息不足,少数不法经营者趁机以次充好、掺杂掺假,致使散装食品浑水摸鱼、良莠不齐。

⑥不确定的研究成果,不应去蹭某个社会热点,只应有一说一,弃用“也许”“大概”等模棱两可的词汇。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在评价诸葛亮时,借刘备“_______”这一举动,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2)《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作者通过“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

(5)《小石潭记》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野老歌》和《渭川田家》的首联分别用“贫”“穷"字,非常精炼、准确概括当时多村贫穷的境况。

B. 《野老歌》中谈到老农虽然在山中耕种三四亩地,但依旧生活贫困,不得不叫儿子登山采橡实充饥。

C. 《渭川田家》围绕“归”字描绘了傍晚“牛羊归巷”“野老拄杖等候牧童”“农夫们下地归来”三幅画面。

D. 从艺术手法上看,《野老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而《渭川田家》主要是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技巧。

E. 两诗都写了田家生活,《渭川田家》比《野老歌》描写得更加详细,也更加真实,也更符合田园诗的特点。

2.两首诗都写到了“野老”,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何不同?作者想通过他们,分别传递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兄锡,质讷乏风采。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乃止。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服阕,为宣城太守。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荆、江反叛,加僧达置佐领兵,台符听置千人,而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又立宅于吴,多役公力。坐免官。

(节选自《宋书·王缯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B.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C.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D.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是讨伐州郡的意思。

B. 持节,官名。魏晋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为剌史总军戎者。

C. 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还有很多,例如践祚、践极、践统等。

D. 沙门,原为古印度各个宗教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僧达自幼好学,善于为文。太祖听说他很聪慧,在德阳殿召见了他,他回答得从容闲雅,太祖很欣赏他,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B. 王僧达喜好游猎,荒怠政务。任宜城太守时,他有时三五天不回郡,有时遇到老百姓,百姓问他太守在哪儿,他对百姓说:“很近,就在后面。”

C. 王僧达出身高贵,平乱有功。他没满二十岁时就跟在当时的始兴王刘浚身边做事,后来刘浚起兵平叛,他加人了刘浚的队伍,被封为征虏将军。

D. 王憎达贪恋钱财,强取豪夺。吴郡西台寺很多和尚富有,王僧达向寺中索要,感到不满意,就带着手下人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搞到了几百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达求人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宜城太宇,顷之,徙任义兴。

(2)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祭十二郎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仇览字季智,一名香,陈留考城人也。少为书生淳默,乡里无知者。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居,还就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柰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乡邑为之谚曰:“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枭哺所生。”

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鹘之志邪?”览曰:“以为鹰,不若鸾凤。”涣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簿后耳。以一月奉为资,勉卒景行。”

览入太学。时诸生同郡符融有高名,与览比宇,宾客盈室。览常自守,不与融言。融观其容止,心独奇之,乃谓曰:“与先生同郡壤,蝰房牖。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览乃正色曰:“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谈其中!”高揖而去,不复与言。后融以告郭林宗,林宗因与融赍就房谒之,遂请留宿。林宗嗟叹,下床为拜。

览学毕归乡里,州郡并请,皆以疾辞。虽在宴居,必以礼自整。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候览冠,乃敢升堂。家人莫见喜怒声色之异。后征方正,遇疾而卒。

(节选自《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注】鹰鹘:鹰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B.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C.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D.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黉,古时候指学校。“庠”“序”“校“”以及“杏坛”“槐市”等在古时候都可指称学校。

B. 署,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古时候指代理官职的还有“领”“判”“知”“权”等。

C. 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如增生、附生、廪生等,统称诸生。

D. 刺,指古时谒见时所用的名帖。汉初未有纸,削木竹为刺,写姓名于上,故又称门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仇览长于治理。他在作蒲亭长时,鼓励百姓从事生产,制定律令,在不长的时间里把地方治理等很好。

B. 仇览以德化人。他在担任主簿期间,遇到陈元的母亲诬告陈元不孝,他劝导陈元母亲,成就陈元的孝名。

C. 仇范胸怀大志,王涣知道仇览胸怀鸾凤之志后,鼓励他走出考城,到太学求学,并拿出一个月的俸金资助他。

D. 仇览为人方正。在太学时因为不喜游谈交友,而不与同郡的符融说话;平日居家,也要以礼要求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鹘之志邪?”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