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野老歌》和《渭川田家》的首联分别用“贫”“穷"字,非常精炼、准确概括当时多村贫穷的境况。

B. 《野老歌》中谈到老农虽然在山中耕种三四亩地,但依旧生活贫困,不得不叫儿子登山采橡实充饥。

C. 《渭川田家》围绕“归”字描绘了傍晚“牛羊归巷”“野老拄杖等候牧童”“农夫们下地归来”三幅画面。

D. 从艺术手法上看,《野老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而《渭川田家》主要是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技巧。

E. 两诗都写了田家生活,《渭川田家》比《野老歌》描写得更加详细,也更加真实,也更符合田园诗的特点。

2.两首诗都写到了“野老”,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何不同?作者想通过他们,分别传递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AE 2.张诗的野老贫穷艰辛,王诗温馨惬意。张诗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间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王诗借此表现对出园生活的爱喜、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渴盼。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A项,“准确概括当时多村贫穷的境况”赏析不正确,王诗中“穷巷牛羊归”中“穷巷”应为“深巷”之意;E项,“《渭川田家》比《野老歌》描写得更加详细,也更加真实,也更符合田园诗的特点”的赏析属于子虚乌有,胡说八道。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写田园生活,都符合田园诗的特点,两首诗所写的内容不同,描写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情感主旨也不同,不存在谁比谁怎么样问题。《野老歌》写农民在租税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并与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对比,反映了不合理会现实。而王诗王诗表现对出园生活的爱喜、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渴盼。故选AE。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两首诗都写到了“野老”,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何不同?作者想通过他们,分别传递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是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能力。第一问: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何不同。答题时,可以根据每首诗具体写野老的生活状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指出他们生活状态的不同。张诗,“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意思是说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可以看出野老生活艰辛贫穷。王诗,“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意思是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而野老生活的环境是“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王诗中野老的生活在温馨惬意之中。第二问:作者想通过他们,分别传递怎样的情感。张诗先是描写了老农贫穷艰辛的生活状况,然后写“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这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长的肥肥胖胖的,浑身都是肉。与前面食不果腹的老农形成对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间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王诗描绘了一幅野老日暮盼孙归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羡慕,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兄锡,质讷乏风采。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乃止。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服阕,为宣城太守。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荆、江反叛,加僧达置佐领兵,台符听置千人,而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又立宅于吴,多役公力。坐免官。

(节选自《宋书·王缯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B.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C.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D.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是讨伐州郡的意思。

B. 持节,官名。魏晋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为剌史总军戎者。

C. 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还有很多,例如践祚、践极、践统等。

D. 沙门,原为古印度各个宗教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僧达自幼好学,善于为文。太祖听说他很聪慧,在德阳殿召见了他,他回答得从容闲雅,太祖很欣赏他,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B. 王僧达喜好游猎,荒怠政务。任宜城太守时,他有时三五天不回郡,有时遇到老百姓,百姓问他太守在哪儿,他对百姓说:“很近,就在后面。”

C. 王僧达出身高贵,平乱有功。他没满二十岁时就跟在当时的始兴王刘浚身边做事,后来刘浚起兵平叛,他加人了刘浚的队伍,被封为征虏将军。

D. 王憎达贪恋钱财,强取豪夺。吴郡西台寺很多和尚富有,王僧达向寺中索要,感到不满意,就带着手下人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搞到了几百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达求人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宜城太宇,顷之,徙任义兴。

(2)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祭十二郎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仇览字季智,一名香,陈留考城人也。少为书生淳默,乡里无知者。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居,还就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柰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乡邑为之谚曰:“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枭哺所生。”

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鹘之志邪?”览曰:“以为鹰,不若鸾凤。”涣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簿后耳。以一月奉为资,勉卒景行。”

览入太学。时诸生同郡符融有高名,与览比宇,宾客盈室。览常自守,不与融言。融观其容止,心独奇之,乃谓曰:“与先生同郡壤,蝰房牖。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览乃正色曰:“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谈其中!”高揖而去,不复与言。后融以告郭林宗,林宗因与融赍就房谒之,遂请留宿。林宗嗟叹,下床为拜。

览学毕归乡里,州郡并请,皆以疾辞。虽在宴居,必以礼自整。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候览冠,乃敢升堂。家人莫见喜怒声色之异。后征方正,遇疾而卒。

(节选自《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注】鹰鹘:鹰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B.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C.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D.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黉,古时候指学校。“庠”“序”“校“”以及“杏坛”“槐市”等在古时候都可指称学校。

B. 署,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古时候指代理官职的还有“领”“判”“知”“权”等。

C. 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如增生、附生、廪生等,统称诸生。

D. 刺,指古时谒见时所用的名帖。汉初未有纸,削木竹为刺,写姓名于上,故又称门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仇览长于治理。他在作蒲亭长时,鼓励百姓从事生产,制定律令,在不长的时间里把地方治理等很好。

B. 仇览以德化人。他在担任主簿期间,遇到陈元的母亲诬告陈元不孝,他劝导陈元母亲,成就陈元的孝名。

C. 仇范胸怀大志,王涣知道仇览胸怀鸾凤之志后,鼓励他走出考城,到太学求学,并拿出一个月的俸金资助他。

D. 仇览为人方正。在太学时因为不喜游谈交友,而不与同郡的符融说话;平日居家,也要以礼要求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鹘之志邪?”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痴

梅寒

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个不想成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的一合, “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

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

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

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项是

A. 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吋后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剧命运出现的必然性。

B. 余五在梨园影响巨大,只要是被他捧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哪一个不红火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

C. 余五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出几百两银子,这把其父气得叶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

D. 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余五父亲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侧面描写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对突出余五对戏的痴迷作用明显。

2.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若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需要有建立在人性认识基础上的自审意识,以及危机意识、大生态意识和大爱意识。。

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来人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

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鲁迅十分赞赏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难怪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都承认卡夫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家族”。

自审意识需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若将这两种现象办以概括,就是“善恶并存”,这是人性本质。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伺机使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这个故事既是人类进步历史的隐喻,也是个人成长的隐喻,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进取精神与消极精神相伴而行。德国马克思主义伟大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也在其剧作《四川好人》中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个亦好亦坏的女主人公形象。如何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有能耐的作家自有办法。例如剧作家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采用的是“精神围攻法”:他让年轻时犯有过失的主人公突然陷入猝不及防的精神围攻之中。不管主人公怎样东奔西突,只见包围圈日益收紧,绝望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用生命赎回这一罪过。于是这个人物形象不再猥琐,涅槃出一种“庄严的气派”。

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20世纪20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

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1500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可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地入睡了。

(摘编自叶廷芳《文学当助人识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是“人学”,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它可以解决人类的各种危机。

B. 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的运用,使卡夫卡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C. 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弱肉强食”这一食物链标记,可见“恶”也是人性的本质。

D. 人类认识自我的路还很漫长,文学具有帮助人类认识自己的功能,永远不会“死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文学功能的分析,论证了文学具有帮助人类认识自己的作用。

B. 文章举《老妇还乡》这部作品的例子,论证了文学是如何计人审视自己的内心的。

C. 文章举《地洞》和《山岳、海洋与巨人》,论证了文学具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

D. 在作者看来,写出人思想和情感复杂性的文学家,是具有大爱意识和人类的良知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认识你自己”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很难认识自己。

B. 文学的自审意识是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帮助人们们挖掘出人类灵魂深处更加隐秘的东西。

C. 文学家比历史学家和法学家更需要良知,因为文学需要更深层的人性关怀,更需要大爱精神。

D. 文学当助人识己,这个观点一方面肯定了文学的作用和功能,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期待。

 

查看答案

下面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就其中一首,将其扩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散文。

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二)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