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状态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的不同时期。故事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这三个预言一一应验。

在《陈忠实传》作者、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创办当天陈忠实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13期,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忠实刚开始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能当“枕头”的作品,但最终凭着文人所特有的气性和个人才华完成了可以垫头作枕的《白鹿原》。

B. 陈忠实少年读书时,从乡下背馍吃,而中年写《白鹿原》时,吃饭又是靠从城里背馍,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

C. 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以及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 多出类拔萃的才华。

D. 在白鹿原上成功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个文人对白鹿原的挚爱之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兴起了“文化寻根”热潮,这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和探究,他决定也写一部寻根的著作。

B. 白鹿原不仅是―本书的名字,也是陈忠实的故乡,而《白鹿原》一书记载了从清末到I949 年白鹿原地区沉重历史烟云。

C. 《白鹿原》快写完时,来送饭的妻子问写完的书稿发不了怎么办,陈忠实的回答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D. 文中引用陈忠实的诗句,从正面展现了陈忠实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突出其“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的恋乡情结。

E. 就像八百里秦川上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老腔,陈忠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3.陈忠实的《白鹿原》能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其文学才华与时代机遇外,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B 2.AC 3.①远离喧嚣,潜心写作。陈忠实离开城市,远离喧嚣,一个人待在村里,不畏煎熬,刻苦专 心,致力于创作。②准备充分。从文史资料到奇闻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 丰富,数年构思写稿。③题材独特,风格厚重。《白鹿原》聚焦关中平原,浓缩了深沉的民 族历史,展现历史变化,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于文无据。写《白鹿原》时,陈忠实吃饭靠从城里背馍主要是体现他写作时的专注与刻苦。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触发陈忠实思索和探究的,主要是关中地区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近代的兴衰起落。C从陈忠实的话“我就去养鸡”并不能看出陈忠实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本题的答案文中没有直接的描述,需要考生根据文本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去提取概括,可根据本文主要描写了陈忠实是如何写成《白鹿原》的,以及《白鹿原》问世后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影响,从而得出,一是陈忠实远离喧嚣 潜心写作。陈忠实离开城市,一个人待在村里,不畏煎熬,刻苦专心,致力于创作。二是“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准备充分。从文史资料到奇文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丰富,数年构思写稿。三是“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千百年来积淀最深厚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题材独特,风格厚重。《白鹿原》聚焦关中平原,浓缩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展现历史变化,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肖文化及其起源

叶舒宪

“生肖”指的是人出生之年的属相,一共有十二个,通称十二属相或十二相属,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种动物又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我国传世的书面文献中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后代的人们认为人出生在哪一年就属哪一年的动物,“生”者,所生之年也;“肖”者,类似、相似也。生肖之说成为中国民间普遍流行的记生年和记岁、排辈分的符号体系,两千年来已妇孺皆知。。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生肖之说从简单的记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然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象征编码系统,生肖还有神秘莫测的一面。比如说十二生肖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不少?十二生肖是怎样产生的?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所有的,惟独龙这一种却是现实中没有的呢?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人们对上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认为:“此肖兽之制不限于东方,印度、巴比伦、希腊、埃及均有之,而其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殆汉时西城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这一看法突破了生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但因没有确凿有力的证据,源于巴比伦之说尚不能令人信服,而汉代之后才有生肖的老观点也被新的考古发现纠正。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举出洪水神话、双头鹰造型、黄道十二宫等作为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反对“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将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明都追溯至古巴比伦。他承认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但也还是不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生肖说的产生同“十二”这个神秘数目有着不解之缘;古代两河流城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天文学也确实最先将“十二”作为基数和模式数字来使用。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其他文化中的这个数字都和巴比伦有关系。我国瑶族布努人的史诗《密洛陀》中讲到女神开天辟地的方式:“她叫风变成十二根天梁,她叫气变成十二根地柱。”这些用法都把十二的神秘性建立在基数或极限数的象征意义上,然而瑶族的这种数字观很难说同巴比伦人有什么关系。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的而同地确认十二为基数呢?当我们带看上述疑问浏览文化史上的这个模式数字时,不难发现它的来源同古人“仰观天象”有关。希罗多德《历史》第六卷中提到“雅典人正在向十二神奉献牺牲的时候”,这里的“十二”是天神的象征数。在柏拉图的《裴德若篇》中,十二神与西方式的生肖即黃道十二宫相对应,因为其中讲到十二神乘马车在天上“运行满了一周”。中国人的十二地支表面上看是同地联系的,但这也只是相对于“天干”而言。近有学者考证,由子到亥十二地支之名都来自于太阳的周天运行。《春秋左传注·哀公七年》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礼记·郊特牲》谈到天子之郊祭时说:“戴冕垛十有二旋,则天教也。”注云:“天之大数为十二。”

这些说法似乎在暗示:十二之数来自天天象。而天象与历法相对应,所以作为基教的十二最初均用在天文历法方面,就不足为奇了。

(选自《文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肖”一词中,“生”指人出生之年;“肖”意即类似、相似。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动物,但生肖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B. 在我国历史上,生肖之说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是因为生肖能用来记生年、记岁、接辈份。

C. 作为一种象征编码系统。生肖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还是有很多神秘莫测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D. 中国的十二生肖的起源很有可能与我国先民早期对天象的观察有关,十二这个数字从天文记时逐渐运用到了生肖文化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对于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于支》一文中的观点。作者认为其突破了生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

B. 克鲁伯之所以反对“泛巴比伦主义”,是因为这种观点与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性是完全对立的。

C. 柏拉图的著作中提到了十二天神乘马车,这里的十二神与黄道十二宫有某种相对应的关系。

D.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都以十二为基数,比如中国有“十二地支”,西方有“十二天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关十二生肖的最尽文字记录出现在汉化,但不能由此断定十二生肖是在汉代才开始流行的。

B. 作者认为生肖应该起源于本土,但也不能排除外来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C. 作者引用《密洛陀》中的例子,是要证明不是所有文化中的十二都和巴比伦有关。

D. 在中国,至今还流行着生肖游戏、生肖算命等现象,这说明生肖文化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日渐临近,为民学校在校园里打出了一些巨幅标语,有“天王盖地虎,都考985”“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高考长一分,干掉二千人”“志把命运改,压过官二代”等。恰逢家长接待日,家长们看到后,或伸大拇指称赞,以为是对学生极大的鼓舞;或摇头叹息,以为导向有偏差;还有的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对于上述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孩子在家不能主动完成家庭作业,成绩下降,学习兴趣降低,不听话,甚至青春期逆反,这些问题让人忧愁。课外辅导能帮您解除烦恼,和大家一起补习,孩子就能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成绩就提升了,青春期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①补习不一定能提高学习兴趣。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怡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冬季抑郁症发生的原因,虽然目前尚无定论,①________。生物钟是生活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人体通过调节褪黑激素分泌来调节昼夜节律性。②________,比如夜间的黑暗会使人体多分泌褪黑素,清晨的明亮光线则会抑制这种激素的分泌。冬季白昼变短,延迟了褪黑激素的分泌,③_________,进而导致了人们精神的抑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先生是本专业的泰山北斗,我作为您的高足,能有您水平的十分之一,就很满意了。

B. 我们学生太忙,人又多,无从前往,您若能就教于此,我们感激之至,一定倾耳聆听。

C. 在公司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你们这些老员工一直效犬马之劳,作为经理,我非常高兴。

D. 听说你得了病,家父十分着急,却因不良于行,难以前来探望,所以特地派我来看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